珍珠港事件一直存在诸多疑点,不少学者和评论家认为,这场行动很可能是美国默许甚至有意配合的“戏码”。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逻辑支撑。
首先,日本偷袭的根本目的并没有实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是日本在东南亚地区扩张过快,严重威胁了英美等殖民国家的利益。东南亚丰富的石油、橡胶、矿产被视为各国的“战略宝库”,而日本为了获取资源不断加大军事侵略。作为警告,美国切断了对日的资源出口,并冻结了日本在美的资金,意在等待日本因资源枯竭而被迫妥协。但出乎意料的是,日本没有退缩,反而选择先发制人。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的核心军事据点,停泊着最具威慑力的舰队,其中包括三个航母编队。日方计划的重点,就是击沉这些航母,削弱美国的战略能力。然而,最终袭击并未击中任何航母,这些航母后来反而成为美军反击日本的关键力量。这种“巧合”让人怀疑其中暗藏玄机。
其次,美国方面在袭击前后的表现颇为异常。根据史料记载,在偷袭发生前不久,港口就临时增派了大量医护人员。同时,美国海军每逢周日都有休假传统,但偏偏在事件当天取消了例行假期,这种做法似乎是在刻意减少伤亡。而在善后环节,美军损失的驱逐舰与战列舰很快被打捞修复,不仅恢复原状,甚至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系统升级。要知道战舰维修通常涉及设计、材料、加工、组装等复杂环节,按常理需要耗费数月乃至更久,但美国却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显然不像临时应对,更像是事先准备周全。
第三,袭击前的多次异常迹象被美国方面“忽视”。事发前一晚,美军曾击沉过一艘日本军舰,而当时双方尚未正式开战,按日本的行事风格,他们本应立刻抗议,但却选择沉默。更诡异的是,偷袭当天太平洋上一些船只已发出警报,称发现大批日本飞机,但上报到中央后,美国高层却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在如此紧急的局势下,这种不作为显得十分反常。
从这些迹象综合来看,若有人说这是美国政府借机操纵的阴谋,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当时美国国内舆论普遍反对参战,但若美国不在关键时刻表态,战后分配利益时可能会被边缘化。通过珍珠港事件,美国成功调动了民众的愤怒和民族情绪,为正式参战找到最有力的理由。
不过,站在历史的另一面,这些推测或许也只是“阴谋论”的产物。如果放下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站在当时的美国军方立场,许多反常之处其实可以解释为“大意”。珍珠港与日本本土相隔3500公里之遥,谁也不曾预料到日本能发动如此远距离的突袭。当时世界仍处于“战列舰思维”的主导下,航母仅被视为辅助力量,战列舰才是衡量海军实力的核心。丘吉尔曾为了一艘“胡德号”不惜动用半个皇家海军追击“俾斯麦号”,由此可见战列舰的重要性。日本在战争后期依然寄希望于“大和号”翻盘,也说明航母战术尚未被普遍认知。三艘航母未被击沉,或许真的只是巧合。
而且,如果真有美国高层故意让数千名士兵与大量舰只牺牲,那便不仅是战略算计,而是赤裸裸的谋杀。一旦阴谋败露,世界舆论也许会理解,但美国人本身绝不会原谅,相关决策者将被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