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八十七)高欢(下)
上回说到,随着尔朱荣的死去,北魏政局再度陷入混乱,权力真空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在弑君之后,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此时,原本就打算把孝庄帝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高欢,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局面。政治立场上,他与嗜血无度的尔朱家逐渐背道而驰;而从军事力量来看,他又未必能正面对抗尔朱兆。
身为政治家,高欢深知实力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并不艰难的抉择——在诸侯联手讨伐尔朱兆时,他选择出手相助,击溃了那些前来为孝庄帝复仇的军队。尔朱兆对于高欢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情绪一激动,甚至与他结拜为兄弟。虽然这兄弟情谊名分混乱,但在北朝政坛,类似的荒唐事并不罕见。
尔朱兆天性残忍,却带着几分单纯。他以为能在沙场上共患难的兄弟必然可靠,而高欢虽早已鲜卑化,但骨子里仍是个汉人心思。他深知所谓结拜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目标还是要除掉尔朱兆,夺取大权。尔朱兆虽然暂时击退叛军,却没有整合好自家势力。尔朱荣一死,部下四散,各自为王,甚至彼此互不服气。与此同时,民间起义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欢请求带兵镇守山东。
这显然是高欢的金蝉脱壳之计。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能看出端倪,然而尔朱兆却毫无察觉,不仅批准,还拒绝了手下劝说应趁机击杀高欢的建议。高欢抵达山东后,以道路险阻为由,请求就地征粮收税来补给军队。尔朱兆再一次昏庸行事,听不进长史慕容绍宗的规劝,竟然批准了高欢的请求。可以说,正是尔朱兆的放任,给了高欢机会在山东站稳脚跟,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兵力。
当部队壮大之后,高欢终于开始谋划大事。由于麾下多是六镇降卒,他们自觉地位低微,缺乏信心。高欢于是忧心忡忡地“告知”士兵:尔朱兆要调他们去攻打羌胡,必须马上启程。士兵们立刻心生不满,吵嚷拒绝。这时,高欢安排的托儿站出来喊:“请高王宽限五日吧!”高欢点头答应。五日后,他再次提出出征,托儿们再度请求推迟,仍然得到同意。十天的延宕,让士兵们的不满被无限放大,终于群情激奋,坚决要与尔朱兆一战。此时高欢再装模作样地推辞:“要打也得有人带队啊。”众人齐声推举他为主帅,于是高欢顺理成章地成为军心所向的领袖。
在得到军队的拥护后,他立下军规:不得扰乱军纪,不得欺压百姓,尤其是汉人,必须绝对服从命令。通过这样的约法三章,高欢彻底掌握了军队,正式打响了反尔朱的战斗。消息传到尔朱兆耳中,他愤怒异常,急忙联络其他尔朱势力进攻高欢。然而,高欢精通离间之术,利用尔朱家内部矛盾,让他们各自观望,最终单挑尔朱兆并击败之。他甚至另立皇帝,替自己加冕头衔,俨然成了北魏的“曹操”。
第二年,尔朱家族不甘失败,暂时抛开嫌隙,联合四方再度进攻高欢。两军对阵时,高欢与尔朱兆有一番针锋相对的对话。尔朱兆指责他背叛,而高欢则质问他弑君之罪,指出“君杀臣”乃是天理,尔朱荣生前从未有此教诲。这番话,既显示了高欢的政治智慧,也突显了尔朱兆在政治上的稚拙。两人一言不合,开战。最终,尔朱联军大败,尔朱兆狼狈逃走,其余尔朱尽数被擒斩。次年,高欢派兵追击至秀容川,尔朱兆自缢身亡,慕容绍宗也选择归降。
这场战役对于高欢而言,犹如他的“官渡之战”。凭此一战,他彻底击溃了北方最强大的军阀集团,牢牢掌握了对皇室的主导权。可如同曹操在官渡获胜后,后院仍起波澜,高欢也面临类似局势。彼时,孝武帝元修见高欢势力坐大,有取代尔朱荣之势,决定与其决裂,亲自号召宗室与近臣组成军队,欲讨伐高欢。
然而,这支军队在与高欢的铁骑交锋时,不堪一击。战斗未久,士兵与将领纷纷溃逃。短短一日,元修就从满怀壮志的“中兴之主”,沦为仓皇逃命的流亡皇帝。他唯一的出路,就是西出潼关,逃往长安。
而就在长安,另一位枭雄已在厉兵秣马,准备迎接皇帝。这位人物,注定将在未来与高欢形成南北对峙之势,共同书写新的篇章。至于他是谁,又会与高欢擦出怎样的火花,咱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