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张飞因关羽遇害而悲痛欲绝,他情绪失控,下令部下必须在三天之内赶制十万件白甲白衣,以此表达哀思。可是,负责此事的张达与范强未能如期完成任务,结果惨遭张飞鞭挞。两人心怀怨恨,最终趁张飞醉酒之时,悄然行刺,将其杀害。而在史书《三国志》的记载里,虽无白甲白衣的细节,但张飞仍是死于张达和范强二人的暗算,且同样是在夜间被刺杀。
不少人会感到疑惑:张飞好歹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为何会如此轻易地死在两个部下的刀下?难道他的大帐中没有护卫来保护他吗?其实,张飞之死,最大的责任并不在护卫,而在于他自己一贯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缺陷。
在94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一处细节颇能说明问题。刘备因讨伐黄巾有功,却仅得了县尉一职,心中郁闷。某次,一名督邮试图敲诈刘备,遭拒绝后心生怨恨,企图加害。张飞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直接将督邮捆绑在柳树上,用柳条狠狠鞭打。关羽曾经劝阻他不要鲁莽,然而张飞并未听从。等刘备赶到时,督邮已是满身血痕。此时关羽提议干脆直接斩杀督邮,以绝后患。这一情节揭示了张飞与关羽处事的根本差异:关羽明白“斩草除根”的道理,而张飞却只顾一时之气,未曾考虑后果。
《三国志》中对张飞的性格有一段评价:“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他对上级或同僚尊重有加,但对普通士卒缺乏体恤。张飞虽勇猛无比,被称作“万人敌”,却常常对手下严苛苛责,动辄鞭挞,令部下心生怨怼。相比之下,关羽则不同,他看不起士大夫,却善待士卒,因此在下层兵将中口碑甚佳。张飞的这种做法,便埋下了杀身之祸。
刘备曾多次提醒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意思很明确——张飞经常惩罚士兵,却依旧让他们近身服侍,这是招祸的行为。但张飞不以为意,依旧故我。最终,在讨伐东吴的前夜,他便死在了被自己责打过的部将之手。
至于为何营帐护卫未能保护张飞,这其实另有缘由。史载“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里提到的“帐下将”,并非普通士卒,而是主将身边的亲随与心腹。张达和范强,正是张飞近身的随从,因而能轻易接近并行刺。这种“熟人作案”,在三国时期屡见不鲜。比如丁原、董卓都死于吕布之手,而吕布自己在徐州时,也差点被部将郝萌反叛所杀。曹操甚至也险些死于心腹徐让的刺杀,只因许褚巧合折返才化险为夷。由此可见,来自“自己人”的威胁往往最难防范。
张飞之死,其实源于两个致命原因。第一,他长期鞭挞属下,却未将其调离,而是继续留在身边,等于自己制造危险。第二,张达与范强身份特殊,他们是张飞的“帐中将”,与张飞关系近密,因此几乎没有戒备之心。张飞既无曹操那样的多疑,又未听从刘备的劝告,最终酿成悲剧。
综上,张飞的死与卫士是否存在关系不大,更关键的是他自身性格与用人方式上的缺陷,使得他在乱世之中难以防备来自身边的暗算。换句话说,这一悲剧,本质上是张飞亲手为自己铺就的“取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