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害蓝玉的根本原因,源自于朱标的突然去世。朱标的离去打断了他对未来储君稳固的直线安排,也让权力的平衡岌岌可危。为了确保幼孙朱允文在皇权继承中的安全与稳定,朱元璋不得不把眼前可能滋生的军功势力收编或铲除,以免在未来的政权交接中产生不可控的威胁。于是,在权力的博弈中,其他因素的分量显得相对次要:只要能为王朝的根基换得安宁,蓝玉的过错便被他人之上的判断所淡化。
蓝玉在明初诸将中确有耀眼战绩,屡立奇功,声名在朝野间传扬开来。只是他性格骄横,自负自信,办事往往不按礼法。他在北元之战中收获颇丰,甚至曾俘获大量北元贵族,对私欲的诱惑也随之扩大。传闻他在一次与北元的远征归程中,抵达喜峰口时天色已晚,城门的开启时刻已过,城守因军纪而不敢擅自放行。蓝玉却不顾纪律,命令手下强攀城墙,强行将城门打开,冲入城中。这一举动点燃了朱元璋的怒火,受到当场的严厉训诫。可是他并未就此悔改,反而继续养兵自保,甚至私自收养义子,逐步扩大自己的私人势力。随着势力越来越大,蓝玉的行为越发张狂,最终触动了皇权的底线,招致严厉的惩处。
在朱元璋初期的统治阶段,他对蓝玉的容忍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明确的政治考量。蓝玉与朱标关系密切,朱标作为嫡长子,承载着父亲对未来的厚望,被寄以培养成“治国之臣”的重任。为了扶持朱标治政,朱元璋特意安排了李善长、徐达等名臣辅佐他参与朝政,这既是对朱标的信任,也是对蓝玉等人可能角色的策略性让步。徐达去世后,蓝玉的军事才能被期望能更直接地支援朱标的统治,因此朱元璋对他的过错行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宽容态度。
然而,朱标的意外离世彻底改变了局势。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之位,改由孙子朱允文继承,年幼的他缺乏足够的经验与威望去驾驭复杂的朝政。对这个新形势而言,性情张扬、难以束缚的蓝玉,显然不再是可依赖的助手,反而成了潜在的威胁与不稳定因素。随着朱允文的登基接近,蓝玉的权力野心与其对个人势力的执拗,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忧,不仅威胁到年轻皇帝的安全,也削弱了朝局的统一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