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格局,世人多以“赤壁之战”作为分水岭。然而我却认为,真正决定三国雏形的关键,并非赤壁,而是关羽兵败荆州之后。
赤壁之役,从史实来看,与《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的浪漫描述并不完全一致。曹操的退却,更接近战略性收缩,而非惨败。孙权自始即采取防御姿态,根据《三国志》记载,直接与曹操作战的其实是刘备一方。陈寿书中也有“权遣兵三万助刘备”之说,正因如此,刘备才能大破曹军。换句话说,当时真正与曹操正面对决的,是以刘备为主的联军。此后,刘备凭借东吴所借兵力获取地盘,才有日后的荆州之争。孙权自然认为,这是东吴的功劳。
孙权最初的打算,是借刘备之手抗衡曹操,自己安稳守江东,并无北上之意。他借出荆州,看似慷慨,实则是为了让刘备替自己看守东大门,以免曹操势力直接南下。事实上,曹操当时的实力并未受到根本损伤。刘备之所以能够顺利借荆州,还是在周瑜早逝、鲁肃主张孙刘联盟的前提下才实现的。如果周瑜在世,刘备很可能连荆州都拿不到,更别提日后进军益州了。
曹操在赤壁失利后,刘备依靠东吴军队才勉强站住脚跟。若没有荆州作为立足点,刘备几乎无法摆脱东吴的牵制。周瑜对此看得清楚,他早就察觉到刘备的野心,曾极力劝孙权除掉刘备,但孙权顾忌曹操强大,没有采纳。周瑜甚至建议孙权亲自出兵益州,孙权也曾点头,却在周瑜出征前病逝。继任的鲁肃主张孙刘合作,才推动了“借荆州”一事,这为刘备翻盘提供了契机。
周瑜并非只想偏安江东之人,他早年与孙策共创基业,胸怀远大。他屯兵江陵,意图进军益州,目的直指统一天下。他若未早逝,刘备恐怕难以立足。反观孙权,性格更偏向守成,这也是孙策临终前早已认定的事实。
再看曹操所面临的危局,未必在官渡,而是在关羽攻打樊城之时。彼时曹操汉中受挫,西北又有马超虎视,内部亦不安。南方兵力必须防备孙权,无法北调,致使曹操一度考虑迁都。若孙权此时趁势北上,攻取徐州,天下局势必然改观,曹操的领地很可能被孙、刘瓜分。
然而孙权在犹豫之时,征询吕蒙意见。吕蒙指出,徐州虽易取,却难守;平原地带不利南军持久防御,不如夺取荆州,以长江天险为屏障。此策稳妥,却也暴露了吕蒙无意问鼎中原,只想偏安一隅。最终,他选择了偷袭关羽,与曹操形成默契合作,这也是他认为最稳妥的手段。但若换作周瑜,结局或大不同。
周瑜若在,必然会把握机会,直取徐州,开辟孙刘第二战场。即便无法全灭曹操,也能将江淮之地纳入东吴版图,从而避免后来合肥一战战局不利的局面。周瑜眼中,曹操才是头号敌人,他会毫不犹豫地利用机会削弱曹军。至于关羽,他未必会心生畏惧,甚至在拿下徐州后,也可能背后出手对付刘备。
由此看来,三国鼎立的形成,更多是因周瑜英年早逝所致。若周瑜健在,局面或将完全不同,刘备顶多盘踞益州,甚至可能提前出局,而“三足鼎立”的局势,也许根本不会出现。
参考:陈寿《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