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清代乾隆一朝,有许多著名的文臣武将,而谈及权势地位,主要有以下四人:和珅和琳兄弟,阿桂以及福康安(按照所处时间段相同来举例)。关于四人究竟谁权势更为显赫,在史海君看来,主要应该分为两个方面来理解,权和势。
所谓权就是指的是否拥有实权,权力大小如何;而势则是指是否依靠皇帝拥有自身根深蒂固的势力如日中天,要想将四人按照这两个方面来具体划分,我们得先从其生平开始讲起。
一、三武一文,一位外戚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四人皆为乾隆朝重臣。钮祜禄.和珅与钮祜禄.和琳为亲兄弟,幼小家贫相依为命,二人一文一武,而章佳.阿桂出身名门,系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阿克敦之子,身经百战立功无数,富察.福康安相较前几人在与乾隆的关系上更为密切,是地地道道的外戚,其姑母是乾隆一生挚爱孝贤皇后富察氏,其父是立功无数乾隆赞为“世胄元臣,与国休戚”的一等忠勇公富察.傅恒,而福康安身为傅恒三子,良好秉承乃父之风,在金川等大小战役中亦是立功无数。
二、官职高低区分
在清朝,自乾隆年间开始,将“超品”和“九品十八级”成为定例。所谓九品十八级,即官职共分为九品,每品又有正、从(zong)之分,且分为文、武和京、外两种模式。而超品即超越正一品以上的官职,与其说是官职不如说是爵位,这些超品在光鲜亮丽的背后,如果没有正式官职的辅助,是谈不到拥有实权的。
在四人当中,以章佳.阿桂最为年长,出生于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八月初三的他,原属正蓝旗,后被抬入到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虽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阿克敦为康雍乾三朝文臣巨擘,但他却投笔从戎,为清朝西北地区战事上大展身手,终成一代名将。最高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于敏中去世后排名第一)、镶黄旗满洲都统(从一品)、首席军机大臣(虽无品级但系皇帝近臣)。
剩余三人基本处在一个年龄段(和珅【1750】、和琳【1754】、福康安【1754】),和珅是四人中唯一的文臣,从一开始的幼小家贫到咸安宫勤学,在担任粘杆处侍卫时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乾隆所赏识,转升为皇帝仪仗队侍从,自此开启官员亨通的一生,最高官至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一等忠襄公(超品)、领班军机大臣(替代去世的阿桂)等职。
和琳与其兄和珅关系非常好,二人一个学文一个习武,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和琳以吏部笔帖式正式入仕,后跟随其兄的政敌阿桂、福康安等人冲锋陷阵,立下战功无数,历任工部尚书(从一品)、四川总督(从一品)、太子太保(从一品)、1796年(嘉庆元年)去世后被追乾隆赠一等公爵(超品,嘉庆亲政后被除)
福康安出身贵胄,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便承袭云骑尉世职,且担任三等侍卫,允其乾清门行走,短短四年,便升为户部右侍郎(从二品)、镶蓝旗蒙古副都统(正二品),在金川之役,甘肃民变、台湾林爽文起义、西藏廓尔喀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最终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正一品)、武英殿大学士(正一品)、军机大臣,同时成为清朝第一位除皇室宗亲(爱新觉罗)之外,在生前就被封为贝子爵位之人。由于常年奔波积劳成疾,福康安最终于1796年(嘉庆元年)五月病逝于行军途中,年仅43岁,乾隆帝痛失股肱,追赠其嘉勇郡王衔,给予莫大的哀荣抚恤。
根据官职品阶的具体区分,我们不难看出,和琳是四人中实力最低的,而和珅与阿桂则难分伯仲,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二人都位极人臣(皆为内阁首辅,且先后担任领班军机大臣),而福康安由于自身的出身优势,不论生前身后都享受到四人中最高的待遇,可以位列第一。
三、势力简述
说完品级待遇,再来看看势力。由于四人中除了和珅之外皆为武将,所以在谋略上和珅更胜一筹,而且在实际的仕途发展来看,三位武将更多靠的是军功,而和珅靠的却是大脑,凭着自己的口才将乾隆帝哄得团团转,而在平步青云的同时,他也不忘培植自己的势力,不论朝中地方皆“桃李满天下”,这一点其余三位皆自叹不如。
这也是为何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阿桂回京后,虽然仍是首席军机大臣(当时和珅仅为普通军机大臣,阿桂仍胜一筹),但也最终未能都过势力熏天的和中堂。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将常年征战在外,根本无暇巩固自身势力,而和珅从始至终一直陪伴乾隆身侧,自然占据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势力暴涨也情有可原。
史海君说:
综上所述,按照品级划分,四位重臣排序为:福康安、阿桂与和珅(难分伯仲)、和琳;按照势力划分,四位重臣排序为:和珅、阿桂、福康安、和琳。
当然,从各位的结局来看,和珅在各项排名皆靠前的前提下却垫了底,毕竟对于一个贪墨了8—11亿两白银的人来说,天理昭彰善恶自有定论。
参考资料:
《清皇室四谱》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高宗纯皇帝实录》、《仁宗睿皇帝实录》
赵尔巽《清史稿.高宗本纪》、《清史稿.仁宗本纪》、《清史稿.卷二百一十四.列传一》
版权注明:本文系作者“史海甄客百晓生”原创所有,非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