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被误解的守成之君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流传千年的谚语,将蜀汉后主刘禅塑造成了一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形象。然而,历史真相往往比民间传说更为复杂。一个真正昏聩的君主,如何能在乱世中稳坐皇位长达四十余年?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刘禅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这段评语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刘禅的治国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政大臣的贤明与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便刘禅确实存在宠信宦官黄皓、晚年荒废朝政的过失,但若全面考察其一生的作为,我们仍能发现诸多值得肯定的治国智慧。 稳固的政权基础是刘禅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刘备白手起家,历经半生征战才建立起蜀汉政权。这位开国君主在临终前将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而诸葛亮也确实不负所托,以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的态度全力辅佐。年轻的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下,蜀汉国力蒸蒸日上。诸葛亮不仅为刘禅平定南中叛乱,更在去世前培养了一批如蒋琬、费祎、姜维等栋梁之才。这些重臣感念先主知遇之恩,尽心辅佐新君,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为蜀汉延续了数十年的稳定发展。 刘禅的大智若愚往往被人忽视。这位君主幼年丧母,跟随父亲颠沛流离,多次险遭不测,这种坎坷经历造就了他独特的生存智慧。刘备老来得子,对刘禅寄予厚望,不仅要求他研习《韩非子》《管子》《左传》等治国经典,还让他习武强身。在诸葛亮辅政期间,刘禅始终保持克制,将大权委以相父。直到诸葛亮去世后,压抑已久的刘禅才开始宠信宦官、追求享乐。然而细察其用人之道:他重用蒋琬、费祎等贤臣,果断处置有异心的杨仪,始终信任手握重兵的姜维——即便在黄皓屡进谗言的情况下也未动摇。蜀汉灭亡后,他那句此间乐,不思蜀的著名表态,看似昏聩,实则是保全性命的明智之举。蜀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不容忽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要地势,为蜀国提供了天然屏障。姜维在边境要地的严密布防更增强了防御能力。若非黄皓乱政导致防御出现漏洞,邓艾的奇袭根本难以成功。这一事实也从侧面说明,刘禅在位期间蜀汉的整体防御体系是相当稳固的。 历史评价应当客观全面。刘禅确实不是雄才大略的明君,但将他简单定性为扶不起的阿斗也有失公允。在三国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能够维持政权四十余年,这本身就说明他具备相当的治国才能和政治智慧。或许,我们应当用更辩证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位复杂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