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曹操担任丞相后,将司马懿征召到自己的幕府之中。这一决定不仅基于司马懿过人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谋略,更与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密不可分。司马懿出身于河内司马氏这一名门望族,其家族世代为官:高祖父司马钧在汉安帝时期官至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曾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太守,祖父司马儁担任过颍川(今河南省禹州市)太守,父亲司马防更是官拜京兆尹,掌管京畿要地。可以说,河内司马氏在东汉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影响力。而追溯这个家族的起源,则要从其始祖司马卬说起。这位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曾参与推翻暴秦的起义,追随项羽立下赫赫战功,最终却因政治立场摇摆不定而命丧黄泉。
首先,让我们探究司马氏家族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司马氏乃上古帝王高阳氏之子重黎的后裔,在夏朝时担任夏官祝融一职。这个家族世代承袭这一重要官职,直至商朝末年。周朝建立后,夏官改称司马,成为掌管军事的要职。周宣王时期,先祖程伯休父因平定徐方叛乱立下大功,被周天子赐以司马为姓氏,从此这个家族便以司马为姓。司马卬作为这个家族的重要成员,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剑客司马蒯聩的玄孙(一说为曾孙),可谓家学渊源深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驾崩后,昏庸的秦二世胡亥继位,继续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导致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陈胜、吴广率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掀起了反抗暴秦的浪潮。司马卬也毅然加入起义军,成为武信君武臣帐下的一员猛将。公元前208年,他率军攻占战略要地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一带),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镇压起义,秦朝派出名将章邯、王离率领四十万大军前来围剿,起义军一度陷入困境。 在生死存亡之际,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地区)展开决战。这场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战后,项羽派司马卬渡过黄河,平定河内等战略要地。与此同时,刘邦也率军攻入咸阳,迫使秦王子婴投降,宣告了秦朝的覆灭。公元前207年,司马卬随项羽进入关中。鉴于他在灭秦战争中的卓越战功,项羽在分封诸侯时,将原魏国领土划分为西魏和殷两国,封司马卬为殷王。殷国的疆域主要在河内郡一带,都城设在朝歌——这里曾是商朝的都城所在地。司马卬由此成为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在楚汉相争初期,司马卬自然站在项羽一方。然而随着局势变化,他的政治立场开始摇摆不定,这种反复无常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在平定三秦之地后,开始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此时司马卬先是背叛项羽,结果被陈平击败后又重新归顺楚军(约在汉二年正月)。然而没过多久,当刘邦大军压境时,他又被汉军俘虏并再次倒向刘邦(汉二年三月)。这种朝秦暮楚的行为不仅令项羽震怒,也成为谋士陈平背楚投汉的重要诱因之一。同年三月,刘邦率大军从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率部随行。汉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河内,俘虏了反复无常的殷王司马卬,并在该地设立河内郡加强控制。四月,刘邦集结魏、殷等五路诸侯联军,共计五十六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项羽的都城彭城进发。然而在彭城之战中,尽管刘邦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项羽却亲率三万精兵实施奇袭,大破汉军,创造了又一个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此战不仅展现了项羽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使得司马卬这样立场不定的诸侯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