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徐庶堪称是一位难得的智谋之士。关于他的离刘投曹,历来众说纷纭。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他为尽孝道而离开,但近年来一些民间野史却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徐庶可能是发现了刘备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才决意离去。这个所谓的秘密究竟为何?至今仍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谜题。 徐庶的远见卓识在早期就有所体现,正是他力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然而这位才子的命运却颇为坎坷。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户家庭,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他长大。由于家境贫寒,徐庶幼时只能在私塾断断续续地读过几天书,很早就开始放牛耕田,分担家计。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求,常常借着微弱的灯火苦读到深夜,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展现出异于常人的毅力。
公元189年,正值天下大乱之际。性格豪爽、学识过人的徐庶在乡间渐渐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豪杰。一次,他的好友遭到当地恶霸的羞辱,徐庶当即召集几位兄弟前去讨要说法。不料在争执中,一位同伴失手将恶霸打死。事发后,为躲避官府追捕,他们不得不背起简单的行囊,开始了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涯。在逃亡途中,徐庶为掩人耳目,故意将头发披散,衣衫褴褛地扮作乞丐沿路乞讨。可惜这些伪装没能骗过经验丰富的巡逻官兵,很快他就被关入大牢,面临斩首之灾。就在行刑前夕,一队绿林好汉趁着夜色突袭监狱,奇迹般地将徐庶救出。 这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让徐庶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他变得更加沉稳内敛,同时也更加重视学识的积累。他常常对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此后他潜心研读兵法韬略,为日后的军旅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刘备驻军新野时,徐庶闻讯前往投奔。刘备早闻徐庶才名,经过一番促膝长谈后,对其见识大为叹服,立即任命他为军师。在随后的日子里,徐庶不负所托,不仅为刘备引荐了旷世奇才诸葛亮,还在多次战役中献计献策。然而随着诸葛亮地位的提升,徐庶渐渐发现自己在军议时常常只能站在一旁静听,鲜有发言。这种微妙的变化让他感到些许失落。 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当时驻守樊城的刘备军力薄弱,不得不弃城撤退。在追击过程中,徐庶年迈的母亲不幸被曹军俘获。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传话,以徐母性命相要挟。面对忠孝两难的抉择,徐庶经过数日痛苦的思考,最终选择离开刘备,前往曹营侍奉母亲。关于这个决定,后世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纯粹的孝道使然;也有人推测徐庶可能是发现了刘备对诸葛亮过度偏袒的秘密,这才下定决心离去。这个中缘由,或许只有徐庶自己才真正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