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权力之路上的血腥与权谋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为实现其政治野心所采取的手段可谓残酷至极。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不惜以无数人的生命作为垫脚石。她不仅铲除政敌毫不手软,就连自己的亲生骨肉也难逃其毒手。
武则天性格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极度多疑。据史料记载,她常常因为朝臣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举动就大开杀戒。这种猜忌多疑的性格特质,使得整个朝堂长期笼罩在恐怖氛围之中。
裴炎的悲剧命运
公元682年,唐高宗东巡洛阳时,任命重臣裴炎留守长安,辅佐太子李显处理政务。然而这位忠心耿耿的大臣最终命丧武则天之手。关于裴炎是否罪该至死,历史学界至今仍存在激烈争论。
683年,唐高宗病情急剧恶化,急召太子李显前往洛阳监国。同时命令裴炎与刘齐贤、郭正一等重臣共同在东宫处理朝政。同年十二月,高宗驾崩,李显继位,史称唐中宗。裴炎作为先帝托孤重臣,被任命为中书令,执掌政事堂大权,一时权倾朝野。
从表面看,裴炎的一切行为都是奉先帝遗诏行事,并无过错。然而次年(684年),唐中宗意图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并破格提拔乳母之子为五品官员。裴炎认为这些举措将导致皇权旁落,坚决反对。在朝堂上,年轻气盛的中宗竟口出狂言:\"朕就是把江山送给韦玄贞又有何妨?何况区区一个侍中之职!\"
这句话让裴炎意识到自己处境危险,于是决定先发制人。他联合武则天发动政变,废黜中宗,改立豫王李旦为帝(即唐睿宗)。然而睿宗只是傀儡,实权尽归武则天掌控。
君臣决裂
随着权力日益稳固,武则天开始追封先祖为王。裴炎再次直言进谏:\"太后母仪天下,当以社稷为重,岂可偏私亲属?难道忘了吕后外戚专权导致败亡的教训吗?\"这番谏言彻底激怒了武则天。虽然她表面辩解说吕后是封活人为王,而自己只是追封逝者,但内心已对裴炎起了杀心。
当武则天欲诛杀韩王、鲁王时,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唯有裴炎挺身反对。更令武则天震怒的是,裴炎竟暗中策划在龙门巡游时发动政变,欲迫使她还政于睿宗。只是因天降大雨取消行程,计划才告流产。
谋反与死亡
当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时,裴炎不仅不积极平叛,反而建议武则天还政于皇帝。御史崔察趁机弹劾裴炎\"心怀异志\"。此时,裴炎派密使给徐敬业送信,只写了\"青鹅\"二字。武则天破解为\"十二月我自与\",意指将在十二月作为内应。
尽管刘齐贤等大臣以性命担保裴炎无罪,武则天仍将其下狱。684年十月,裴炎在洛阳都亭驿被处决,家产抄没。令人意外的是,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家中竟无余财。为他辩护的官员也相继获罪,刘齐贤被贬,程务挺被杀。
历史评价
学者张先昌认为,裴炎之死并非武则天滥杀无辜。683年高宗驾崩后,唐朝内忧外患:内有宗室蠢蠢欲动,外有异族侵扰。中宗昏庸无能,若非武则天铁腕治国,唐朝可能早已大乱。徐敬业叛乱规模浩大,而作为宰相的裴炎不思平叛,反而主张还政,这在任何朝代都难逃死罪。
武则天曾直言:\"裴炎、徐敬业、程务挺三人,皆是人中翘楚,但不利于朕,朕就能杀之。\"这番话道出了她巩固权力的铁血手段。直到景云元年(710年),睿宗才为裴炎平反,追赠太尉,谥号\"忠\"。然而这一切,对早已作古的裴炎而言,已无意义。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专门列出\"武后之忍\"条目,指出武则天为立威而大开告密之风,任用酷吏,诛戮无度。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铁血手段,才使这位女皇在男权至上的封建时代得以君临天下。裴炎的悲剧,既是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必然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