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安中学生在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开展“开学第一课”活动 德安县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
初秋的江西省德安县万家岭,青山连绵,重峦叠嶂。87年前,这片被日本侵略者惊恐地称为“地狱谷”的赣北翠谷,取得了一场抗战史上的辉煌胜利——万家岭大捷。这场战役几乎全歼日军精锐师团主力,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妄想,增强了国人将日寇赶出中国的决心。新四军军长叶挺电贺:“万家岭大捷,挽洪都于垂危,作江汉之保障,并与平型关、台儿庄鼎足而三,盛名当垂不朽。”2015年8月,万家岭大捷纪念园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8月29日,德安数百名中学生身着校服、手持鲜花,整齐列队步入万家岭大捷纪念园,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作为“开学第一课”。在抗战历史陈列展展厅,一件件实物、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文字以及生动的情景剧演绎,将师生们带回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江西成为支撑东南战场、保卫西南后方的战略要地,赣鄱儿女以铮铮铁骨直面侵略者的暴行。”万家岭大捷纪念园讲解员曾庆琪介绍,这场战役从1938年9月28日打响,至10月10日凌晨结束,中国军队以“口袋阵”和层层包围战术,在万家岭各地与日寇进行激烈对决,歼灭了日军第106师团等部1万余人,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歼灭战的重大胜利。时任第74军作战参谋的吴鸢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德安大捷的主要原因不外是:政治上,国共合作,上下一心,全力对敌;军事上,友军互相协力,将士同仇敌忾,官兵素质也比较好。其他如地方政府,发动人民输送粮弹,传递信息诸方面,也出力不少。”
1938年10月3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赣北抗日游击队在大队长刘为泗的指挥下,于德安县吴山镇樟树村蔡山垅设伏,对一支日军后勤骑兵队进行伏击。这支日军后勤骑兵队试图打通万家岭与马回岭的后方通道以解救被困日军。深知一旦让对方得逞后果不堪设想,赣北抗日游击队进行了周密部署。经过两小时激战,赣北抗日游击队全歼敌军,缴获大量军需物资,切断了日军的增援路线。
许多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军中担任要职,为战役取胜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果断集中全营大炮摧毁日军炮兵阵地的第32军142师炮兵营长陈锐霆,率团从正面冲破敌人阵地的142师925团代理团长朱静波,率部攻占麒麟峰的724团步兵营长刘义昆。
这场战役中,军民鱼水情表现得尤为突出:修水、武宁的妇女协会组织1万多名群众赶制被装,德安当地百姓几天之内就筹集了1.2万双草鞋、5000件单衣,这些物资通过百姓肩挑手扛最终到达战地前线。深厚的群众基础使得十万大军能够在日军眼皮底下完成合围部署而不被发觉。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江西军民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的疯狂进攻,从杨家岭到张古山,从白刃格斗到夜袭敌营,在家乡的土地上迎来了人生中最残酷也是最辉煌的战斗。
“只要有人记得我们游击大队,我们就活着……”配合着讲解员动情的演说,以万家岭大捷为背景创作的情景剧《如愿》生动上演。该剧以穿越的艺术手法连接历史与当下,让师生们化身情景剧的演员,沉浸式感受抗战岁月的艰苦卓绝和英雄们的无悔选择。
“我们旨在通过‘文旅融合+教育实践’的方式,让纪念园里的‘开学第一课’不仅成为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德安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张莘说:“接下来,我们还将联合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推出抗战主题展览,通过馆际联动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基因。”
万家岭大捷陈列馆有一方素朴的展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八个大字镌刻其上、赫然醒目,也唤起所有参观者的精神共鸣。“站在先烈们战斗过的土地上,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今天和平与幸福的来之不易。”德安二中学生何茗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将英雄的气概和必胜的信念转化到学习和生活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2025年9月8日《中国文化报》
第8版刊发特别报道
《江西万家岭大捷纪念园:带给参观者深刻的精神洗礼》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