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至1905年间,日本与沙皇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在中国东北境内爆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被后世史学家称为第零次世界大战的日俄战争,其激烈程度和影响范围远超一般局部冲突。当时日本政府特意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态度,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在战争爆发前夕,日本政府为何要特意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呢?表面看来,直接拉拢清政府参战似乎更为有利。毕竟即便清军力薄弱,其实际战斗力总比三国时期诸葛亮使用的稻草人疑兵之计要强得多。然而,日本这一决策绝非轻视清军实力,而是经过全方位权衡后的慎重选择。首先,若清政府公开参战,与日军协同对抗沙俄,战事规模必将急剧扩大,战场范围很可能从东北局部地区蔓延至更广阔地域。这种局面将不可避免地触及更多西方列强的在华利益,他们极可能像十年前三国干涉还辽那样再度联合干预,届时日本多年精心准备的战争努力恐将付诸东流。 这场战争的本质是日俄两国争夺在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殖民利益。倘若清政府以战胜国身份参与战后利益分配,必然会竭力维护自身主权利益,这将严重妨碍日本实现其既定的战争目标。更关键的是,当时清政府刚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背负着天文数字的战争赔款。如果参战导致军费开支激增,清政府很可能无力继续支付赔款,这将直接损害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列强的经济利益。从更宏观的历史背景来看,自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殖民掠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对全球的统治优势。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异军突起,成为首个跻身列强行列的黄种人国家。如果正在近代化的日本与体量庞大的清帝国结盟,很可能引发西方世界的恐黄热——这种对东方力量崛起的恐惧,根植于欧洲人对历史上所谓黄祸的集体记忆。日本担心清政府参战会促使西方列强出于种族认同支持沙俄,这将使日本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甲午战争的惨败彻底粉碎了清王朝天朝上国的迷梦,在知识界引发戊戌变法,在民间催生义和团运动。虽然八国联军最终镇压了义和团,但中国人民展现的反抗意志已令列强深感不安。若清政府参与日俄战争,势必进行全国动员,届时不仅会有大规模军队调动,更会激发各界民众的民族意识,可能引发比义和团更猛烈的反帝运动。日本统治者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局面一旦形成,衰弱的清政府根本无力控制,最终将危及日本在华的既得利益。这种对中国人民觉醒的恐惧,也是日本坚持要求清政府保持中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