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日渐式微,诸侯势力趁机扩张,最终形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格局。从时间顺序来看,齐桓公是第一个正式称霸的诸侯。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齐桓公之前,郑国的郑庄公早已在中原地区建立了自己的霸权。不过由于郑国的霸业规模和影响力远不及后来的齐桓公,史学家更倾向于称其为春秋小霸。更令人唏嘘的是,与齐国长期保持大国地位不同,郑国在郑庄公去世后便迅速衰落,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从郑国的历史渊源来看,这是一个姬姓诸侯国,君主爵位为伯爵。与晋国、鲁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郑国也是周王室的后裔。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在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一带)建立了最初的都城。到了第二任君主郑武公时期,他追随周平王东迁,将国都迁至现今河南省荥阳市附近。等到雄才大略的郑庄公即位后,又将都城迁至更为富庶的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一带。纵观整个周朝时期,郑国共存在了432年,其疆域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的过程中,郑国出力甚多,因此获得了周王室的特别器重。郑庄公巧妙地利用自己作为王室重臣的身份,不断扩张郑国的势力范围。他先是吞并了周边的小诸侯国,又侵占了许国的大片领土,还频繁干涉宋国、卫国、鲁国等邻国的内政。在外交方面,郑庄公曾出兵协助齐国抵御北狄的入侵,两国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同盟关系。最令人瞩目的是,郑庄公甚至在与周王室的军事冲突中取得了胜利,迫使双方不得不交换人质,这一事件严重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也标志着诸侯势力的崛起。 凭借这些成就,郑国在春秋初期率先称霸,郑庄公也因此获得了春秋小霸的美誉。然而好景不长,郑庄公去世后,郑国便迅速走向衰落。在随后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争霸的乱世中,郑国只能沦为附庸,在大国之间摇摆求存。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从内部来看,郑庄公的多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后,太子忽继位为郑昭公,但宋庄公设计诱捕郑国重臣祭仲,胁迫他改立公子突为君,即郑厉公。郑昭公被迫流亡卫国,而郑厉公即位后又与祭仲产生矛盾,竟企图暗杀这位权臣。公元前697年,郑厉公的阴谋败露,反被祭仲驱逐,郑昭公得以复位。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695年,郑昭公在与大臣高渠弥狩猎时,竟被其暗箭射杀。 郑昭公遇害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转而拥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继位。但这位新君在位不足一年,就在参加首止盟会时被齐襄公杀害。无奈之下,祭仲只得从陈国迎回公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即位,史称郑子婴。这场权力斗争直到公元前680年才告一段落,当时郑国大夫傅瑕弑杀郑子婴,重新迎回郑厉公复位。这一系列血腥的宫廷政变严重削弱了郑国的国力,使其在诸侯争霸中逐渐边缘化。可以说,持续不断的内乱是导致郑国迅速衰落的根本原因之一。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再未出现过有作为的君主,这使其与其他诸侯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郑庄公能够称霸中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春秋初期,晋国正深陷曲沃代翼的内战泥潭。这场持续近70年的内战最终以曲沃武公攻入晋都翼城、击败晋侯缗告终,实现了小宗篡夺大宗的权力更迭,成为周礼崩坏的标志性事件。与此同时,虽然楚国在南方崛起,但其势力尚未深入中原腹地;齐国在齐桓公即位前也处于相对弱势;西边的秦国则忙于应对西戎的威胁,甚至有多位君主在与西戎的战争中阵亡。这种特殊的外部环境为郑国的崛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随着各大诸侯国的相继强盛,郑国的地缘优势逐渐丧失,最终难逃衰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