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7年,金国大军如潮水般南下,铁蹄踏破黄河天险,直逼北宋都城汴梁。此时的北宋王朝已是风雨飘摇,京师防御形同虚设,年轻的钦宗赵桓在绝望中不得不打开城门,向金军屈膝投降。在那个寒风刺骨的靖康二年冬天,伴随着女真铁骑扬起的漫天黄沙,汴梁城的繁华盛景、巍峨宫阙,以及北宋王朝的盛世风华,都永远地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中原大地饱受战火蹂躏,神州山河黯然失色。所幸天不亡宋,建炎南渡后,高宗赵构在临安重建政权,延续了大宋国祚。然而金人得势更显猖狂,屡次挥师南下,意图彻底灭亡南宋。在这社稷危亡、山河破碎之际,一个个闪耀着光芒的名字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岳飞、韩世忠、刘锜、杨沂中、吴玠、吴璘、虞允文......这些杰出的南宋将领和他们麾下无数浴血奋战的将士,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毅然扛起了抗金救国的重任。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百年之后,当金国日渐衰微,新兴的蒙元帝国在北方草原崛起。面对这个比金国更为强大的敌人,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愈发步履维艰。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继岳飞之后,又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横空出世——孟珙。在南宋王朝即将步入漫漫长夜之际,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为这个垂暮的帝国点亮了希望的曙光。
将门虎子的成长之路
若要评选南宋一百五十年间最杰出的将领,按照时间顺序和影响力来看,用前有岳飞,后有孟珙这八个字便足以概括。更令人称奇的是,孟珙的曾祖父孟安、祖父孟林都曾是岳飞麾下的将领,两位战神冥冥之中因岳家军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抗击金兵,孟珙的父亲孟宗政早年举家迁居枣阳,在当地组织义军开展游击作战,后被朝廷任命为枣阳县令,继而升任京西路钤辖,驻守军事重镇襄阳。孟家三代从军,满门忠烈。1195年,孟珙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将门世家。在严父的言传身教下,这个官二代身上没有丝毫纨绔习气。相反,他自幼随父出入军营,在战火的洗礼中不仅练就了过硬的军事本领,更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敏锐的战场洞察力。
孟珙的青年时代,正值东亚格局剧变之际。北方草原上,新兴的蒙古帝国以摧枯拉朽之势向昔日的宗主国金国发起全面进攻。金宣宗在中都(今北京)失守后,战局每况愈下。更令人不齿的是,金国因南宋停止缴纳岁币,竟不顾两线作战的风险,悍然发动侵宋战争,进犯川陕和京湖地区。
时任襄阳守将的孟宗政自然肩负起抵御金军的重任。1217年,金军大举进犯襄阳,孟宗政奉命率军迎敌。随父出征的孟珙准确预判敌军将攻樊城,建议父亲在罗家渡设伏,待金军半渡时发动突袭。孟宗政采纳其计,果然大败金军。年仅22岁的孟珙在此战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料敌先机、大胆设伏,深谙半渡而击的兵法精髓,充分彰显了一名优秀将领应有的自信、果敢与判断力。
此役不久,孟宗政奉命驰援枣阳。激战中,父子二人被乱军冲散。孟珙远远望见一位身着素袍、胯下白马的将领陷入重围,当即高呼:那是家父!随即率领骑兵杀入敌阵,成功救出父亲。此战之后,孟珙因功被擢升为进勇副尉。
两年后,金军数万人再次进犯枣阳。史载金兵环集城下,孟珙冒着如雨般的炮石箭矢登城射之,将士惊服。随后他又率军绕道偷袭金营,连破敌寨十八座,歼敌千余人,缴获大量军械辎重。经过三个月的坚守,金军最终无功而返,孟珙因此再获升迁。
此后数年,孟宗政、孟珙父子一直活跃在荆襄抗金前线,给予入侵者沉重打击。孟宗政生前曾招募金国境内唐、邓、蔡三州壮士两万余人,编为忠顺军。1223年孟宗政病逝后,孟珙子承父业,统领忠顺军继续驻守襄阳。在抗金战争的烽火中,一颗璀璨的将星正冉冉升起,即将在历史舞台上绽放耀眼光芒。
大败武仙,威震敌胆
此后数年间,蒙金战争持续不断。日渐衰落的金国无力两线作战,于1224年后停止对南宋的进攻,集中兵力对抗蒙古。然而战局并未因此好转,特别是在1232年的三峰山之战后,金军十五万精锐全军覆没,败局已定。
侥幸逃生的金国大将武仙退守均州、南阳后,收拢溃兵十万余人。考虑到金哀宗困守蔡州孤城难以持久,武仙便向金主建议攻打川蜀,企图以天府之国为根基延续金国国祚。虽然被蒙古人打得心惊胆战,但武仙对战胜南宋仍信心十足。然而他万万没想到,自己即将遭遇南宋最强大的对手。
1232年八月,武仙集结邓、唐二州兵力及溃卒共计二十万人,由南阳出兵直扑光化(今湖北襄阳老河口)。他计划先取光化,再溯汉江西进陕西,最后南下攻蜀。而此时负责襄阳防务的,正是京湖兵马钤辖孟珙及其统领的忠顺军。
光化初战,轻敌的武仙遭遇惨败,不仅损兵折将,还折损了先锋武天锡和五千兵马。虽然首战失利,但武仙实力尚存,转而准备偷袭襄阳吕堰。然而孟珙早已料敌先机,一路尾随追击,并利用地形将武仙军围困于吕堰的山河沟壑之间。武仙的二十万之众多为溃兵难民,在宋军围攻下未战先乱。经过孟珙的反复冲击,金军损失惨重,军械辎重尽失。
见识到孟珙厉害的武仙再不敢妄图西征,仓皇北撤欲回南阳。然而逃至马镫山时,孟珙又派宋军假扮金兵混入敌营,里应外合连破九寨。最终武仙仅带十几名随从狼狈逃窜,不久即被戍兵所杀。金国最后的军事力量就此覆灭,与此同时,蒙宋联军也在蔡州城外敲响了金国灭亡的丧钟。
攻破蔡州,雪百年国耻
1233年六月,因南京(开封)粮尽援绝,金哀宗放弃汴梁,南逃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走投无路之际,金国以唇亡齿寒为由向南宋求援。与此同时,久攻蔡州不下的蒙古也因战线过长、粮草不济,向南宋提出联合灭金的请求。
同年十一月,南宋做出历史性抉择:派精兵两万、运米三十万石,与蒙军会师蔡州城下。而执行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帅,正是南宋最强大的将领孟珙。值得一提的是,南宋的联蒙灭金虽在后世颇有争议,但与北宋的联金灭辽有本质区别。金蒙交战期间,南宋始终保持中立,而金国却一直奉行取偿于宋的策略。金哀宗即使在困守蔡州时,仍对部众夸口朕得甲士三千,纵横江、淮间有余力矣,其轻慢之心可见一斑。更何况南宋与金国有靖康之耻的血海深仇,近期又有武仙偷袭之恨,这样的盟友实在难以让人信任。
孟珙率军抵达蔡州后,立即与蒙军划定防区、分配进攻方向。十二月初,在凛冽的寒风中,蒙宋联军发起总攻。按照约定,蒙军主攻西门,宋军负责南门。初七,联军掘开柴潭、练江之水,使护城河干涸。一个月后,蔡州外城告破。金哀宗曾试图夜袭突围,却被料事如神的孟珙设伏击退。城内粮尽,军民甚至以皮革、兽骨充饥,出现斩杀败军全队、拘其肉以食的惨状。孟珙则在城外大摆筵宴,以心理战术瓦解守军斗志。
1234年正月十一日,联军发起最后总攻。就在蒙军凿开西门五条通道的同时,宋军也攻入内城。金哀宗仓促传位完颜承麟后自缢身亡,即位仅一个时辰的金末帝也战死乱军之中。随着蔡州城破,曾经雄霸东亚的女真金国宣告灭亡,靖康之耻终得洗雪。此战之后,孟珙的声望达到顶峰,在南宋军民心中,他已成为战无不胜的象征,是足以比肩岳飞的新一代战神。
收复荆襄,力挽狂澜
金国灭亡后,急于收复中原的宋理宗贸然北伐,结果招致蒙古三路大军全面入侵。1235年,蒙军在西线长驱入蜀,连克二十余州县;中路则势如破竹南下,唐、邓、均三州相继投降,枣阳、光化、德安先后失守。1236年二月,重镇襄阳陷落,随后随州、荆门、郢州等城接连失守,蒙军兵锋直指长江重镇江陵(今荆州)。
面对立国以来最大危机,宋理宗做出最明智的决定:急调黄州守将孟珙驰援江陵。1236年10月,孟珙飞赴前线,发现对手竟是蔡州之战的老搭档塔察儿。因兵力悬殊,孟珙巧施疑兵之计:封锁江面,列烛数十里,频繁更换旌旗服色,制造大军集结假象。趁蒙军迟疑之际,他夜袭敌营,焚船破寨二十四座,夺回被掠民众两万余人,成功解江陵之围。
1237年十月,蒙军再犯黄州,孟珙水陆并进,重创来犯之敌。在他的指挥下,长江中游战局转危为安。1238年,升任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的孟珙策划全面反攻,相继收复郢州、荆门、信阳等地。1239年四月,宋军兵临襄阳城下,内应刘廷美擒获守将游显后献城投降。
功高震主,将星陨落
收复襄阳后,孟珙又驰援川东夔州,主持荆襄防务重建。1241年,因战功卓著,46岁的孟珙被授予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进封汉东郡侯,全面负责长江上中游防务,成为两宋三百年间权位最高的武将。同年,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蒙古陷入内乱,第一阶段蒙宋战争结束。
利用这段喘息之机,孟珙创造性地提出藩篱三层防御战略,构建起跨越两大战区的纵深防御体系,为日后抵抗蒙古入侵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功高震主是两宋武将的宿命。随着战事暂歇,这位国之柱石开始遭到朝臣攻讦。1246年,当原南宋降将范用吉暗中请降时,担心孟珙势力过大的宋理宗竟以叛服不常为由拒绝。孟珙悲叹: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从此心灰意冷,一病不起。
1246年九月初三,风雨大作,惊雷阵阵,一代战神孟珙在江陵寓所溘然长逝,享年52岁。噩耗传来,宋理宗辍朝一日以示哀悼,并给予极高规格的丧葬待遇。这位南宋最后的名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中原,却终究未能实现收复故土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