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圣元年(1094年),北宋文豪苏轼遭遇了仕途上的重大挫折。这一年,他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被迫离开中原繁华之地,踏上了前往岭南惠州的漫长流放之路。当时的惠州虽地处偏远,但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尚算丰富。苏轼在此地修建了白鹤新居,每日与当地百姓交往,品尝荔枝美酒,甚至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著名诗句,一度产生了在此终老的想法。然而好景不长,到了绍圣四年(1097年),一纸诏书再次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被贬为琼州别驾,发配到更加荒凉的海南昌化。当时的海南岛是名副其实的蛮荒之地,瘴气弥漫,缺医少药,连基本的粮食供给都难以保障。史书记载此地非人所居,许多被贬至此的官员都因水土不服而客死他乡。究竟是谁如此处心积虑,要将这位旷世奇才置于死地?
一、从挚友到政敌的章惇
这个想要置苏轼于死地的人,正是他昔日的至交好友章惇。章惇,字子厚,出身于建州浦城的名门望族。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性格刚烈果决。在1057年的科举考试中,他与族侄章衡同榜及第,却因侄子的名次高于自己而愤然将诏书丢弃,拂袖归家。这一举动充分展现了他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
两年后,他重赴考场,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一甲第五名,被授予商洛县令之职。1061年,章惇在京城结识了风华正茂的苏轼。当时的苏轼刚刚在制科考试中拔得头筹,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凤翔府判官。两位才子一见如故,很快成为莫逆之交。他们常常结伴出游,吟诗作对。据《道山清话》记载,有一次章惇正袒腹而卧,苏轼来访,见状便开玩笑地摸着章惇的肚子问:这里面都装着什么啊?随即自问自答:想必都是谋反的事吧!章惇听后不仅不恼,反而开怀大笑。这段趣事生动展现了两人当时亲密无间的友谊。
二、政见分歧与救命之恩
然而,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展开,这对好友的政治立场逐渐产生分歧。1069年,经李承之推荐,章惇得到王安石的赏识。王安石见到章惇后感叹恨得之晚,立即将他调入三司条例司,参与变法大业。而苏轼则对新法持强烈反对态度,多次上书批评,最终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此时章惇已官至知审官院、翰林学士,次年更升任参知政事。令人意外的是,在苏轼生死攸关之际,正是章惇挺身相救。他面见宋神宗时动情地说:先帝(仁宗)视苏轼为宰相之才,如今陛下却要杀他,恐非先帝本意。在章惇等人的极力营救下,苏轼才得以免于一死。事后,章惇还特意写信慰问,苏轼在回信中深情写道:平生唯子厚与子由极口见戒,将章惇与自己的弟弟苏辙相提并论,足见当时情谊之深。
三、权力更迭与友情破裂
1085年,随着宋神宗驾崩,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新党势力遭到打压,旧党重新得势。苏轼兄弟重返权力中心,苏轼任翰林学士,苏辙官拜尚书右丞。而章惇则被逐出朝廷,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异常激烈,为日后的恩怨埋下了伏笔。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章惇东山再起,开始对旧党展开疯狂报复。正是在他的主导下,苏轼被一贬再贬。当苏轼在惠州写下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的闲适诗句传回京城时,章惇勃然大怒:苏子瞻犹尔快活耶!随即下令将苏轼贬往更为偏远的海南儋州。直到1100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即位,章惇被贬,苏轼才得以北归。虽然两人再未相见,但苏轼仍给章惇之子写信,意味深长地说: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还是说说未了之事吧。这句话道尽了一段破碎友谊的无限唏嘘。
这段跨越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不仅反映了北宋激烈的党争,更展现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复杂变化。从惺惺相惜的挚友,到势同水火的政敌,苏轼与章惇的故事令人不胜感慨。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所写: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或许在历经沧桑之后,那些恩怨情仇都已化作历史的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