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11月,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相继离世,年仅三岁的溥仪被推上皇位,而他的父亲载沣则担任摄政王,执掌朝政大权。当时清朝内忧外患、国势日衰,许多人不禁要问:为何不让正值壮年、能力出众的载沣直接登基称帝?这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权力博弈。
首先,溥仪的继位是慈禧太后临终前精心安排的布局。在清朝皇位继承序列中,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都是载沣的同辈堂兄弟。由于两位皇帝均无子嗣,按照兄终弟及的祖制,确实可以考虑由载沣继位。但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长期不和,她担心正值盛年的载沣会像光绪一样难以掌控。因此,她特意挑选了年仅两岁、不谙世事的溥仪,这样既符合皇室血脉传承,又能确保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派系手中。当时慈禧在病榻前召集群臣时,特意强调要立幼主以延续她的政治路线,这种安排充分展现了她对身后事的深谋远虑。
其次,载沣亲眼目睹兄长光绪皇帝的悲惨遭遇,对皇位产生了深深的畏惧。光绪虽贵为天子,却始终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戊戌变法失败后被长期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最终在慈禧去世前一天离奇驾崩。作为光绪的胞弟,载沣深刻体会到皇位背后的凶险。当时朝野盛传光绪是被毒死的流言,更让载沣对权力斗争心有余悸。加之清朝江河日下的国势,国库空虚、列强环伺、民变四起,这个烫手山芋般的皇位实在令人望而生畏。据载沣晚年回忆录记载,他当时常对亲信说:与其做亡国之君,不如当个太平王爷。
此外,清朝复杂的政治生态也制约着载沣的选择。朝中保守派势力盘根错节,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守旧派担心少壮派的载沣上台后会重启维新。地方实力派如袁世凯等人更是心怀鬼胎,他们既害怕载沣为光绪复仇,又觊觎着中央权力。虽然载沣以摄政王身份总揽朝政,但隆裕太后(慈禧侄女)作为溥仪名义上的母亲,在宫中仍保持着相当影响力。据清宫档案记载,重要奏折都需要经过隆裕太后过目,这使载沣的施政处处受限。当时英国驻华记者莫理循在报道中写道:这位摄政王就像戴着镣铐的舞者,每个动作都要小心翼翼。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载沣选择保持摄政王的身份,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