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每天吃四顿,八珍玉食,上百人伺候,光煮一锅汤就得查《周礼》——这人不是皇上,是周天子。
有人说,古人吃得太寒酸;也有人说,周天子那吃法,连米其林都不敢想。可问题来了:我们今天天天吃肉喝奶,是不是比周天子还滋润?
别急着摇头。你以为周天子顿顿吃山珍,其实他吃的是“礼”,不是“味”;你以为咱今天吃得随便,其实背后藏着全球食材链+现代营养学+快节奏生活方式。谁吃得好?咱得把话说仔细了。
说起古人吃饭,咱很多人脑子里冒出一句“粗茶淡饭。但要是对上了“周天子”这号人物,您得改口。他那吃饭,不叫“吃饭”,叫“用膳”;不是“想吃啥吃啥”,而是“按礼制规定吃啥”;也不是三顿饭,而是“晨食、晏食、夕飧、宵夜”四轮起步。
整个周王室,为了让周天子吃得“讲规矩”,还专门设了太官、膳夫、食医、宰夫、胥人、庖人、腊人、羞人、炮人、烹人、爨人等等一大堆分工清晰的机构——这些人,有的只切菜,有的只管火候,还有人专门试毒。光伺候一个人的饭,就像运营一家五星级酒店加疾控中心。
按照《周礼》的制度,哪天吃什么、用什么器皿、喝什么酒、几人陪吃,全都有明文规定。春天吃羊,夏天吃鱼,秋天进补,冬天祭祖吃牛。这不仅关乎口味,更是体现天子“顺天时、守礼制”的身份象征。
而每一顿饭的场合也大不相同。“食”是日常,“羞”是馈赠,“飨”是祭礼,“膳”是国宴,“飪”是正餐,“馔”是晚宴,“飧”是节庆宴。你看,光“吃饭”这个动作,古人都能分出好几类,咱现在点个外卖、下个饺子,全都一笔带过。
所以周天子的饮食不是讲究味道,而是讲究制度和秩序。他不只是吃饱,而是吃出身份、吃出统治权威。在吃的世界里,他就是“仪式本身”。
再看看今天的人,点一份外卖,菜里有没有葱都是个悬念;而咱们的“餐饮结构”呢?五花八门,吃得随意,有了便利,但节奏也变快了。周天子那种“整齐划一”的饮食,现代人不仿效,也仿不来。
说到吃得精、讲究味,咱今天还会提“满汉全席”,但在周天子面前,得让位。《礼记》里提到的“八珍”就让人脑洞大开。它不是简单的“八道菜”,而是“八类极致烹调方式+食材组合”,例如“炮豚、炮牂、炙犊、炮鳖”等,种类复杂到能把一个厨房累瘫。
这些“珍馐”可不是乱搭配的。比如“炮豚”,要选出生三个月内、喂奶不满七日的小猪,切块、焯水、低温慢炖,再加以鹿角粉、桂皮汁调香。
吃起来香不香不重要,吃得有没有“等级感”才是关键。这背后体现的,是周王对饮食“礼制系统”的高标准。
为了能端上这些八珍,整个御厨团队必须提前七天筹备。食材从全国各地调配,调味、储藏、处理、分工,每一步都有“典籍”可查。
更讲究的,是火候——比如“熟而不烂”“糜而不散”“五味调和”“三焦齐起”,一口下去,是对整个官僚体系的执行力检验。
咱们可以从“洛阳水席”找到这种传统的延续。水席的21道汤菜、冷盘热汤穿插登场,是“先汤后肉、先淡后浓”的典范,这种节奏、味道层次,正是从周制礼膳一步步演变出来的生活智慧。
今天的我们,哪还讲这个流程?中午能有饭吃不加班就谢天谢地。现代人吃饭快、吃饭杂,营养是全了,但“仪式感”是稀缺品。你说咱吃得营养吗?确实比古人“更科学”;但吃得有气派?一个煎蛋三分钟搞定,还真没法和八珍“谈尊严”。
问题来了,周天子吃得这么精细,咱现代人真比他吃得好吗?从表面上看,天子御膳是顶级配置,普通人压根够不着。但要是掰开揉碎分析一下,现代人在吃上,早已实现了“日常化奢侈”。
周代没有冷链运输,南方的鱼送到北方,要“制干、封藏、调醋”,一年吃不了几次。今天我们只要打开外卖软件,海胆三文鱼一小时送到嘴边,食物全球化、选择自由化早就成了日常。
而且,我们现代人吃的种类,比周天子八珍还丰富:谷类、蛋白、脂肪、粗纤维、益生菌、复合维生素,样样齐全。
所以说,咱虽然没八珍入口,但有酸奶、鸡胸、橄榄油;没膳夫掌厨,但有营养标签和饮食指南。与其说“咱不如古人吃得讲究”,不如说“咱吃得更懂自己”。
当然了,周天子的御膳系统,是文化、礼仪、权力的象征,今天的我们吃的是便利、营养、效率。他讲究排场,我们追求健康,各有分工,不比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