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版】
蜀汉政权中有两位关键人物:以谨慎著称的丞相兼国防部长诸葛亮,以及擅长平原特种作战的军事奇才魏延。虽然他们都为蜀汉鞠躬尽瘁,但在北伐战略上却存在根本分歧。这种矛盾最终导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魏延被丞相府长史杨仪迅速诛杀。令人深思的是,为何诸葛亮始终拒绝采纳魏延提出的韩信式奇袭长安方案?又为何对这位勇猛将领始终心存芥蒂?
君子和而不同正是二人关系的真实写照。作为刘备的左膀右臂,他们怀揣着共同的理想——辅佐主公统一天下。正是这份共同的政治追求,维系着他们表面和谐的共事关系。回溯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携军师庞统入蜀协助刘璋对抗张鲁,就此拉开蜀汉基业的序幕。在后续与刘璋的冲突中,魏延率领部下奋勇作战,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汗马功劳。
当刘备在成都称汉中王时,面临一个重要抉择:由谁镇守战略要地汉中?在众人皆以为非张飞莫属的情况下,刘备出人意料地提拔魏延为镇北大将军兼汉中太守。据《三国志》记载,刘备曾当众考问魏延:若委你镇守汉中,当如何作为?魏延豪气干云地回答:若曹操亲率大军来犯,末将必拒敌于国门之外;若遣偏师来袭,定叫他有来无回!这番豪言让刘备龙颜大悦,当场称赞其真豪杰也。
在汉中任上,魏延果然不负众望。刘备称帝后继续提拔他担任丞相府司马,成为诸葛亮军事上的重要助手。值得注意的是,在五次北伐中,诸葛亮虽每次都让魏延率领精锐部队担任奇兵,却始终否决其效韩信故事奇袭长安的大胆计划。这位谨慎的丞相认为,在蜀汉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冒险的战略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但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在此显现:尽管战略主张相左,诸葛亮仍支持魏延在具体战术上的创新。作为纯粹的军人,魏延性格直率刚烈,在官场交际中屡屡得罪同僚。诸葛亮始终以丞相之尊多方回护,多次帮他化解政治危机。建兴十二年(234年)的第五次北伐中,病重的诸葛亮最后一次拒绝了魏延的奇袭方案。临终前,他特别嘱咐杨仪:若魏延抗命不撤,不必强求。
诸葛亮逝世后,杨仪派费祎试探魏延态度。魏延愤然道:丞相虽逝,尚有魏延在,岂可因一人之死废天下大事?我魏延岂是任杨仪差遣之人?当大军按计划撤退时,暴怒的魏延抢先烧毁栈道,与杨仪互相指控对方谋反。在刘禅询问重臣意见时,董允、蒋琬均表态支持杨仪。最终魏延兵败被杀,杨仪竟以足踏其首,诛灭其三族,酿成蜀汉史上最惨烈的内斗悲剧。
纵观魏延一生,这位极具战略眼光的将领始终未能施展抱负。蜀汉政权在刘备去世后人才凋零的困境,迫使诸葛亮不得不采取保守战略。后世史家常扼腕叹息:若这对将相能更好配合,或许三国历史会改写。但历史没有如果,这段往事留给后人的,唯有深刻的用人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