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创业历程堪称一部充满坎坷的励志感人的奋斗史。他一生经历了无数失败与挫折,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从青年到中年,刘备辗转各地,屡次兵败却越挫越勇。直到47岁那年,他三顾茅庐请出隐居的诸葛亮,这才真正开启事业新篇章。经过数年奋斗,刘备终于在成都登基称帝,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
在早年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刘备可能还有其他子嗣,但史料已无从考证。到他称帝时,膝下共有四个儿子:长子刘禅、次子刘永、三子刘理,以及早年收养的义子刘封。尽管有多个儿子可选,刘备最终还是选择了刘禅作为太子。
很多人对刘禅的印象都停留在扶不起的阿斗这个负面评价上,认为他不仅断送了蜀汉基业,还乐不思蜀,是个无能之辈。甚至有人觉得刘备选择刘禅为继承人也要负一定责任。但事实上,这种看法缺乏历史依据。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立刘禅为太子是最合适的选择。
首先,刘禅是刘备的嫡长子,年龄比其他弟弟大。古代皇位继承讲究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当时刘备的皇后没有生育,刘禅作为长子自然成为太子人选。更重要的是,刘禅出生在刘备驻扎新野时期,那时刘备已到中年才得子,对这个儿子格外珍视,早就有意培养他为继承人。加之当时天下未定,国家更需要年长的君主来稳定政局,因此立刘禅为太子确实是最佳选择。
至于养子刘封,虽然年长于刘禅,但毕竟是养子身份。如果刘备没有亲生儿子,刘封或许可以继承大统。但有了亲生骨肉后,刘封的地位就变得尴尬了。而且刘封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作为将领尚可,但要当一国之君就显得能力不足。更关键的是,作为养子的身份让他在刘备去世后可能威胁到皇权稳定。正因如此,刘封最终被处死,彻底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