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巡抚的权力、地位为何不及清代?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原因
迪丽瓦拉
2025-10-07 20:33:35
0

清代巡抚的品级是多少?这个问题属于历史常识,多数人都清楚,清代巡抚一般会加授兵部侍郎头衔,属于正二品的高阶官员。那么,明代巡抚的品级又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就难倒不少人了。

实际上,明清两朝的巡抚制度存在本质区别。通过查阅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二者在多个方面都有显著差异。

巡抚一词最早见于《晋书》,但作为正式官职出现则始于明代。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太子朱标到西安巡抚,但这时的巡抚只是临时性的巡视任务,与后来制度化的巡抚职位完全不同。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十六位大臣巡视各地,安抚军民,这些大臣首次被正式称为巡抚。此时的巡抚仍属于临时派遣的钦差大臣,主要负责巡视安抚工作,尚未形成固定官职。

直到洪熙元年,朝廷才正式设立巡抚一职,派遣大理寺卿胡概和参政叶春分别负责南直隶和浙江的巡抚事务,这标志着巡抚正式成为朝廷命官。史书记载巡抚自此始设,指的就是这个重要转折点。

宣德五年,明宣宗进一步强化巡抚制度,派遣六位侍郎分别巡抚山东、河南、湖广等地,巡抚正式成为各省最高行政长官。史称各省专设巡抚自此始。不过,直到天顺年间,全国十三个布政司才全部设立巡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明代巡抚始终不是地方官员,他们都是由京官临时外派担任,在编制上仍属于中央官员,只是暂时被赋予管理一省军政事务的权力。

到了康熙年间,清代巡抚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朝廷明确规定巡抚必须常驻地方,全面负责一省政务。虽然名义上仍属京官编制,但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实权官员,被尊称为封疆大吏。

这种性质的变化也影响了官员的晋升路径。明代巡抚仍按京官序列升迁,比如原为侍郎的巡抚,升迁时仍按侍郎的标准考量,不会因为担任过巡抚而有所优待。

清代巡抚则走地方官晋升路线,通常不会调回京城担任侍郎或尚书,更常见的晋升方向是升任各省总督。

清代巡抚的品级多为正二品。自雍正朝开始,巡抚例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因此其品级与兵部侍郎相同,都是正二品高官。

在选拔任用方面,清代有严格的制度。巡抚职位出缺时,通常从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都察院左副都御使、顺天府丞、奉天府丞以及各省布政使中选任。

相比之下,明代的情况更为复杂。巡抚的品级完全取决于其原在京城的官职:尚书或右都御史担任巡抚为正二品;侍郎任巡抚为正三品;大理寺少卿出任则为正四品。

更特别的是,明代没有明确规定巡抚必须从哪些职位中选拔,任命相当随意。这导致一个奇特现象:有时巡抚的品级甚至低于布政使、都指挥使,乃至按察使。

明代省级机构设三司:从二品的布政使主管民政,正三品的按察使负责司法,正二品的都指挥使掌管军事。若由正四品的大理寺少卿出任巡抚,其权威显然不足。

为解决这个问题,皇帝在委任巡抚时会特别颁发敕书以增强其地位。实际上,明代由尚书出任巡抚的情况极少,侍郎也不多见,更多是由都御史、佥都御史担任。

从制度上说,明代各省的最高长官是布政使。按规定,每年八月,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都要进京述职,直接面见皇帝。

巡抚主要发挥监督协调作用,虽然权力逐渐扩大,但终明一代,三司都保持很大权力且不隶属于巡抚,他们既要对巡抚负责,也要直接向朝廷汇报,形成独特的二元权力结构。

此外,明代中期以后,为制衡巡抚权力,朝廷在各布政司设立巡按御史。这些七品官员虽品级不高,却拥有小事立断、大事请旨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巡抚的权威,导致巡抚与巡按之间经常发生权力之争。

清代自康熙废除布政使朝觐制度后,布政使沦为巡抚下属,督抚权力独大。虽然布政使品级仅比巡抚低一级,但实际权力差距悬殊,巡抚俨然成为一方诸侯。

这种权力差异在人事任免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明代人事权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巡抚对知县既无任免权也无保荐权,所有任命都由朝廷直接决定。

这导致许多中下级官员敢于与巡抚正面冲突。比如著名清官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就多次公开与浙江巡抚对抗,丝毫不畏惧上级权威。

如果海瑞生活在清代,即便以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也绝不敢与浙江巡抚正面对抗。

明代官场普遍存在重京官轻外官的风气,许多进士宁愿在京城担任七品小官,也不愿外放做四品知府。

因此,明代地方官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进士担任地方官的情况很少,翰林出任地方官更被视为仕途挫折。

虽然巡抚名义上是京官,但在京官群体中并不受欢迎,远不如六部九卿的职位吃香。

清代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自雍正推行养廉银制度后,形成了内轻外重的局面。无论是进士还是其他官员,都争相谋求外放做官。

原因很简单:地方官收入丰厚,三年所得可能超过京官一辈子的俸禄。

除了经济因素,清朝皇帝对督抚也格外重视。乾隆皇帝就曾公开表示,六部堂官的职责重要性远不及督抚,甚至说六部堂官选任不当对朝政影响有限,但督抚若用人不当,则可能引发朝野震动。

清朝皇帝对督抚的选拔极为慎重,通常不会将巡抚调回京城,而是在各省之间调动。对巡抚来说,调回京城担任同品级的侍郎,往往意味着仕途受阻。

以上就是明清两代巡抚制度的主要区别。如果读者有不同见解,欢迎在评论区交流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3... 在您开始阅读这篇文章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不仅能随时参与互动讨论,还能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
原创 从...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画卷里,有一个游牧民族的身影始终若隐若现,它就是曾让中原王朝为之震动的匈奴。这个马...
原创 清... 在清宫剧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某位大臣触怒龙颜,皇帝不等三司会审,就当庭下令摘除他的顶戴花翎。很...
原创 华... 华东野战军的诞生要追溯到1947年,当时中央军委对部队编制进行了重大调整,将原本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
原创 长... 长坂坡之战是刘备军事生涯中一次重大挫败。在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中,若非赵云拼死相护,刘备险些痛失独子阿...
原创 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土葬习俗有着深厚的根基。普通百姓会精心挑选风水宝地安葬先人,而富贵人家则更讲究,不...
原创 清... 清朝末年,著名诗人龚自珍曾写过一首出人意料的应酬诗。这首诗原本只是为答谢一位知县的盛情款待,却阴差阳...
原创 为... 网络上流传着一种颇具争议的观点,认为满清入关是因祸得福,声称正是这次政权更迭挽救了当时陷入困境的中华...
原创 清... 中国古代选拔官员主要有两种途径:举孝廉和科举制。举孝廉需要候选人获得他人举荐和认可,这种制度更看重人...
原创 国... 国民党党务衰败的十年历程(1927-1937) 要理解抗战时期国民党组织的溃败,我们需要回溯1927...
原创 明...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朝代。建国之初,朝廷就不得不应对北方蒙元残余势力,随后又受到鞑靼部...
原创 宋... 太上皇:中国封建王朝的特殊政治角色 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太上皇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政治称号。它通...
原创 岳... 狂风裹挟着暴雨,如猛兽般肆虐着临安城。大理寺的狱室内,昏黄的灯光在风雨中摇曳,岳飞身披囚服,那高大的...
原创 做... 改写后的文本: 在中国古代,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象征着绝对的权力与荣耀。无论是手握重兵的将领,还...
原创 左... 在欧洲漫长的历史画卷里,一直流传着一个引人入胜的神秘传说。这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传奇家族,他...
原创 诸... 《三国演义》这部经典名著和相关的影视作品,让无数人第一次领略到三国时代的魅力。在那个东汉王朝摇摇欲坠...
原创 南... 南宋历史上,宋高宗赵构重建宋朝政权的这段岁月,常被冠以中兴的美名。特别是在面对金兵南下时,南宋军民展...
原创 襄... 前言 三国时期的襄樊之战堪称改变历史走向的经典战役。这场大战不仅让武圣关羽的威名达到顶峰,更让曹魏...
原创 日... 关于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取胜的原因,网上常见两种主流观点:一是日本完成了资本主义改革,二是明治维新推动的...
原创 长... 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转折点战役,发生在战国时期。这场大战不仅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更深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