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80个人出去打仗,回来数了数,怎么变成81个?
这不是段子,是真实发生在1866年的历史事件。主角是欧洲一个叫列支敦士登的袖珍国家,面积160平方公里,还没北京朝阳区大。
就这么个小国,在那场改变欧洲格局的普奥战争中,创造了军事史上最荒诞的记录。
小国的站队难题
1866年春天,欧洲大陆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普鲁士和奥地利要打起来了,这两个德意志地区的老大,为了争夺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撕破了脸。普鲁士首相俾斯麦早就磨刀霍霍,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也不是吃素的。
列支敦士登夹在中间,日子难过了。
这个国家位置特殊,西边是瑞士,东边是奥地利,全国人口几千人,凑个像样的军队都费劲。
国家元首是列支敦士登亲王,祖上跟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关系密切,1852年还和奥匈帝国签过关税条约。
普鲁士和奥地利同时递橄榄枝,必须选一个。
不选?那是不可能的,在19世纪的欧洲,小国没有中立的资格,你不站队,两边都得罪,下场更惨。
列支敦士登的决策者们开始算账。
奥地利这边,有巴伐利亚、汉诺威、萨克森等邦国支持,凑了59万大军。普鲁士虽然也有63万人,盟友却少得可怜,从数量上看,奥地利阵营占优。
选奥地利吧。
决定做完,麻烦事来了,得派兵。
全国搜罗一遍,凑出80个人,别笑,这已经是列支敦士登的极限。这支队伍里有农民、手工业者、店员,年龄从十几岁到四十多岁都有,装备是老式步枪,行军用的还是木头车。
1866年6月,80个列支敦士登士兵告别家人,踏上征程。
奥地利指挥官看到这支队伍,心里门清,让他们上前线?那是送死,干脆安排个轻松活儿,去提罗尔地区巡逻,说是巡逻,其实就是挂个名,做做样子。
战场变成度假村
提罗尔是个山区。
列支敦士登的80人到了指定位置,发现对面是意大利军队。
意大利也是被拉来凑数的,他们支持普鲁士,但心思压根不在打仗上。意大利当时还没完成统一,派来的部队都是临时征召的地方兵,士兵对这场战争毫无兴趣。
两军对峙第一天,双方指挥官对了个眼神。
大家心照不宣,演戏呗。
意大利军官下令,我们的任务是拖住他们,别让这80个人跑回去参战,至于怎么拖?吃吃喝喝就行了。
列支敦士登这边更轻松,反正上级说了,就在这儿待着,别乱跑。
于是战场出现了奇观。
两军隔着阵地,开始野餐,列支敦士登士兵拿出自带的香肠和奶酪,意大利人掏出葡萄酒和面包,有人提议干脆坐一块儿吃。
没人反对。
士兵们围成圈,边吃边聊,聊什么?家乡的姑娘,庄稼的收成,这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语言不通没关系,比划比划,大家都懂。
偶尔想起来还得做样子,就朝天放几枪,枪响了,算交差了,然后继续喝酒唱歌。
这种日子过了大半个月。
期间普奥战争的主战场打得昏天黑地,1866年7月3日,萨多瓦会战爆发,普军大获全胜,奥地利主力几乎被歼灭。
消息传到提罗尔,意大利人先坐不住了,战争快结束了,咱们赶紧撤吧,别真打起来。
列支敦士登士兵听说奥地利输了,也没啥反应,反正任务完成了,人一个没少,回家。
临别时,两军还依依不舍,意大利士兵送了些葡萄酒,列支敦士登人回赠了奶酪,有人约定,战后去对方家乡做客。
1866年8月,列支敦士登的队伍启程回国。
路上走了好几天,翻山越岭,天气炎热,80个人排成一列,边走边聊,有人开玩笑这场战争真划算,一枪没挨,还交了意大利朋友。
快到边境时,队伍后面突然多了个人。
第81个人是谁
指挥官清点人数,数了两遍,81个。
怎么多了一个?
士兵们面面相觑,大家都认识,村里就那么点人,多个陌生面孔一眼就看出来。
多出来的是个穿奥地利军服的年轻人。
这人叫什么名字,史料没记载,只知道他是奥地利派驻列支敦士登分遣队的通讯兵,负责联络用的。
战争一结束,奥地利主力部队忙着撤退,这个通讯兵和大部队走散了,他在山区转了好几天,找不到归队的路,正迷茫时,碰上了列支敦士登的队伍。
他认出这些人,跟上去了。
列支敦士登士兵也认出他,之前在驻地见过几次面,这人话不多,挺老实,既然走散了,那就一起走吧。
一路上,通讯兵和大家聊了几句,他说自己厌倦战争,不想回奥地利军队了,列支敦士登那地方不错,安静,和平,能不能留下?
没人反对,士兵们想起自己也是被迫参战,对这种厌战情绪感同身受,再说多个人也不碍事。
就这样,80人的队伍变成了81人。
回到列支敦士登首都瓦杜兹时,民众夹道欢迎,这支队伍零伤亡归来,在战争年代简直是奇迹。
指挥官向亲王汇报战况,我们完成了任务,一个没少,还多带回来一个。
亲王听完愣了半天,多带回一个?怎么回事?
听完解释,亲王哈哈大笑,这大概是列支敦士登军事史上最光荣的战绩了,零伤亡,还多赚一个人。
那个奥地利通讯兵就留在了列支敦士登,他后来干什么,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这个和平小国定居下来,再也没回战场。
这场荒诞战争,成了列支敦士登的传奇。
从此告别战争
1868年,列支敦士登宣布废除军队。
不是裁军,是彻底取消,全国不设一兵一卒。
这个决定在当时的欧洲石破天惊,19世纪是军国主义盛行的年代,哪个国家不养兵?列支敦士登居然敢。
原因很简单,养军队太贵,打仗更贵,而且毫无意义。
1866年那场战争给列支敦士登上了一课,80个人参战,花了大笔军费,结果呢?在战场上吃吃喝喝混了一个月,国家命运半点没改变。
普鲁士赢了,德意志被统一了,列支敦士登还是那个列支敦士登。
既然如此,何必养兵?
列支敦士登把国防外交全权委托给瑞士,1919年和瑞士签订关税条约,两国边境完全开放,使用同一种货币瑞士法郎。
这个决定救了列支敦士登。
一战爆发,列支敦士登保持中立,二战来了,还是中立,周边国家打得天翻地覆,列支敦士登安然无恙。
没有军队,反而成了最大的保护色。
战后的列支敦士登走上了另一条路,发展工业,搞金融业,卖邮票。1912年开始发行邮票,精美的设计让列支敦士登邮票闻名世界,邮票收入一度占国家财政的10%。
低税收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注册,银行保密法让列支敦士登成为金融中心。到21世纪,这个面积160平方公里的小国,人均GDP超过6万欧元,跻身世界最富裕国家行列。
全国警察只有120人左右,这点人手,连维持大型活动秩序都不够。
怎么办?借。
2011年欧洲足球联赛预选赛在列支敦士登举办,为了保证安全,列支敦士登向瑞士和奥地利借了警察,比赛顺利进行,结束后把警察还回去。
监狱都没地方建,国土太小,寸土寸金,列支敦士登干脆把监狱设在政府大楼地下室,犯人和公务员共用一栋楼。
这还不是最夸张的。
2011年列支敦士登推出"国家出租"项目,只要付4万英镑,就能租下整个国家一晚,租客会得到一把象征性钥匙,可以调用警察,使用土地,举办活动。
这不是玩笑,是正经生意,旅游局亲自操刀,亲王背书,很多富豪和企业家真的租了,用来办婚礼、开派对、搞团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列支敦士登把那场1866年的荒诞战争精神发扬光大了。既然打不过,那就不打,既然没法靠武力生存,那就靠脑子。
80人参战81人归来的故事,被写进了教科书,每年学校都会讲这段历史,提醒后代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和平才是正道。
这个国家用最轻松的方式参加了战争,又用最聪明的方式告别了战争。
1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住着4万多人,过着全世界羡慕的日子,没有军队,没有战争,只有安宁。
历史有时候真的很讽刺,那些穷兵黩武的大国,不少已经灰飞烟灭,这个曾经被嘲笑的小国,活得比谁都滋润。
1866年那个跟着队伍回来的奥地利通讯兵,做了个正确的选择。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官网-列支敦士登国家概况
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欧洲袖珍小国——列支敦士登公国》作者:皇甫宜均
维基百科-普奥战争词条、列支敦士登词条(历史事件背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