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外交政策出现180度大转弯:从考虑入约到坚守中立
今年7月,奥地利政府曾高调表态,声称为了应对俄罗斯的潜在威胁,正在慎重考虑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并将其称为必要的安全选择。然而戏剧性的是,仅仅两个月后,奥地利外长就在公开场合斩钉截铁地宣布:奥地利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成为北约成员国,明确表示将坚持永久中立国的立场。
这个中欧国家的中立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1955年10月26日,奥地利议会全票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中立宣言》,这份文件随后被写入联邦宪法。宣言以法律形式规定奥地利自愿成为永久中立国,并保证不参与任何军事同盟,不允许外国驻军。这一重大决策与二战后复杂的国际形势密不可分。当时奥地利正处于美、苏、英、法四国共管之下,在签订《奥地利国家条约》时,苏联明确将奥地利承诺永久中立作为签署条约的先决条件。为纪念这个重要时刻,10月26日被定为奥地利国庆日。即便在1995年加入欧盟、1999年采用欧元后,奥地利的中立地位依然稳固,尽管学界对欧盟成员国是否还能算真正的中立国存在不同见解。
分析人士认为,奥地利政府此次政策转向背后有着多重现实考量:
首先,中立理念已深深扎根于国民意识。最新民意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奥地利民众坚决反对加入任何军事联盟。维也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克里斯蒂安·马切克分析指出:根据我的研究,绝大多数奥地利人不会支持加入北约的提案。这意味着任何试图改变中立立场的政党都可能付出惨重的政治代价。
其次,法律程序障碍难以逾越。中立原则作为宪法核心条款,修改必须获得议会三分之二以上的绝对多数支持。而目前的政治格局下,包括支持率高达35%的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在内的主要政党都公开承诺维护中立政策。
经济因素同样关键。奥地利长期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是俄罗斯天然气输往欧洲的重要枢纽。一旦加入北约导致俄方中断合作,其经济损失将远超可能获得的安全收益。从地缘角度看,奥地利与俄罗斯并不接壤,加入北约的军事价值有限,反而需要承担更多军费开支。
对俄罗斯来说,在芬兰、瑞典相继加入北约后,奥地利保持中立为其保留了宝贵的战略缓冲地带。特别是在美俄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的当下,奥地利可以继续发挥其东西方桥梁的独特作用。
历史证明,奥地利的中立地位使其多次成为国际外交的重要舞台。1961年美苏领导人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历史性会晤就选在维也纳举行。如今,这里仍是众多国际组织的驻地和高规格谈判的首选地。在当前欧洲安全局势紧张的背景下,奥地利选择坚守中立,既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也是对现实局势的理性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