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营商环境引外资诟病,多国企业深陷退出困局
最近《华尔街日报》一篇深度报道揭开了印度商业环境的真实面纱。文章以美国通用汽车的遭遇为例,生动展现了外资企业在印度面临的独特困境。这家全球汽车巨头从2017年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到最终完全撤离竟耗时近7年之久,过程之曲折令人咋舌。
与其他国家不同,印度给外资企业设置了特殊的退出壁垒。通用汽车在关闭最后一家工厂时,除了支付常规遣散费,还被要求额外支付员工一年工资的补偿。这种超出国际惯例的要求,实际上是通过高额赔偿变相阻止外资撤离。为处理这些纠纷,通用汽车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和法律成本,直到2024年才彻底脱身。
这种请神容易送神难的做法并非个例。包括中、美、俄在内的多国企业都在印度遭遇类似困境。有专家指出,印度不仅在外资准入时设置重重关卡,更在退出环节制造各种麻烦,这种独特的商业文化让不少跨国企业叫苦不迭。正如报道所言:在印度开厂难,关厂更难!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营商环境正在产生连锁反应。随着负面案例不断累积,印度吸引外资的难度与日俱增。但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尚未看到莫迪政府有改善的迹象。
与此同时,美印关系也出现微妙变化。尽管美国国务院近日表态,仍将印度视为制衡中国的民主力量,但双方在贸易问题上的矛盾已难以掩饰。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的决定,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分析人士指出,这种矛盾反映出美印合作的局限性。即便在反华议题上立场相近,但当涉及实际利益时,美国并不会对印度网开一面。随着美国优先政策的延续,华盛顿想要拉拢新德里共同遏制中国的计划,恐怕难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