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隋朝只存在了37年,却留下4个雄伟建筑,现在仍在使用中
迪丽瓦拉
2025-10-10 08:03:09
0

流星一瞬,遗泽千年:被低估的隋朝与它的四大传世工程

提及隋朝,“短命王朝” 几乎是大众对它的第一印象。在中国历史绵延数千年的长河里,朝代更迭如潮起潮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统王朝,或因国祚绵长,或因文化璀璨,或因疆域辽阔,早已在世人心中刻下深刻印记。而隋朝,自公元 581 年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到公元 618 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隋朝覆灭,仅仅存在了 37 年。这短暂的时光,如同夜空中一闪而过的流星,尚未让世人充分领略它的光芒,便已消逝在历史的烟尘中。更遗憾的是,它的身后紧跟着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大唐盛世 —— 那个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万邦来朝的时代,如同正午的太阳,光芒万丈,将隋朝的痕迹几乎掩盖。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提起隋朝,往往只记得它的短命与隋炀帝的 “暴政”,却忽略了这个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事实上,隋朝绝非一个简单的 “过渡王朝”。它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为后续中国历史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治上,隋朝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将中央政府的权力进行合理划分,相互制衡,这一制度被后世王朝沿用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框架;它还开创了科举制,打破了魏晋南北朝以来士族门阀对官场的垄断,让寒门子弟有了通过读书进入仕途的机会,极大地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对中国社会的阶层流动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经济上,隋朝推行均田制,鼓励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大幅提升,为国家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而在工程建设领域,隋朝更是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其中四大工程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向世人诉说着这个短命王朝曾经的辉煌与远见。

一、京杭大运河: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

提到隋朝的工程,首屈一指的便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被誉为 “人类古代工程奇迹” 的运河,并非隋朝一朝之功,其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下令开凿了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这便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雏形。此后,战国时期的魏国开凿了鸿沟,进一步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秦朝为了运输粮食,也对部分水道进行了疏浚和修整。但真正将这些分散的运河段落连通起来,形成一条贯通南北、规模宏大的水运大动脉,却是在隋朝时期。

隋朝建立后,虽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南北地区在长期的分裂过程中,经济、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北方地区因长期战乱,土地荒芜,经济凋敝,而南方地区凭借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然而,当时的交通运输条件极为有限,陆路运输不仅运量小、速度慢,而且成本极高,难以满足北方对南方粮食和物资的需求,也不利于南北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统治。

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炀帝杨广决定大规模开凿运河。公元 605 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数百万民夫,以洛阳为中心,开始了运河的开凿工程。运河的开凿分为多个阶段:首先开凿的是通济渠,它西起洛阳,东至淮河岸边的盱眙,连接了黄河与淮河;随后,又对春秋时期开凿的邗沟进行了疏浚和拓宽,使它从淮河延伸至长江,沟通了淮河与长江;公元 608 年,隋炀帝又征发民夫开凿了永济渠,这条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南至洛阳,连接了海河与黄河;公元 610 年,最后开凿的江南河完工,它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杭(今浙江杭州),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至此,一条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达余杭,全长超过 2000 公里的庞大运河体系正式形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一项规模空前的巨大工程,它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数百万民夫在恶劣的环境中日夜劳作,许多人因劳累、疾病和饥饿失去了生命,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成为后来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传统的史书中,隋炀帝杨广被描绘成一个穷奢极欲、滥用民力的暴君,开凿运河也被视为他 “暴政” 的重要证据。

然而,历史的评价往往需要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维度中去审视。如果我们跳出隋朝短暂的国祚,从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无疑是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工程。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地理格局,形成了 “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的盛况。南方地区丰富的粮食、丝绸、茶叶等物资,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不仅满足了北方的需求,也促进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北方的文化、技术等也通过运河传播到南方,推动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在政治上,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地区的控制。通过运河,中央政府可以快速地将军队和物资运往南方,有效应对南方地区的叛乱和危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文化上,运河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流的纽带,文人墨客沿着运河游历南北,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和文章,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时至今日,虽然随着铁路、公路、航空等现代交通运输方式的兴起,京杭大运河的运输地位有所下降,但经过历代的修缮和整治,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江苏、浙江等地区,京杭大运河仍是重要的内河航道,承担着粮食、煤炭、建材等物资的运输任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京杭大运河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沿线的许多城市,如北京、天津、扬州、苏州、杭州等,都依托运河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2014 年,京杭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这也充分证明了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大兴城:奠定长安盛世格局的都城杰作

除了京杭大运河,隋朝在都城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在中国历史上,长安城曾三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分别是西汉、隋朝和唐朝。而隋朝修建的大兴城,便是唐代长安城的前身,它的规划和建设,为后来大唐长安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西汉时期的长安城,位于今西安市西北郊,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然而,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和战乱破坏,到隋朝建立时,汉长安城已经变得破败不堪。城市内部的宫殿、房屋大多损毁严重,街道狭窄拥挤,排水系统堵塞,环境卫生恶劣。更严重的是,由于长期的人口聚居和生产生活活动,汉长安城周边的地下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水质恶化,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饮用水需求。此外,汉长安城的规模较小,随着隋朝统一后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已经难以适应都城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样的情况,隋文帝杨坚在建立隋朝后不久,便决定放弃汉长安城,在龙首原上另建一座新的都城。之所以选择龙首原,是因为这里地势较高,地势平坦开阔,不仅可以避免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同时,龙首原地处关中平原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控制全国。

公元 582 年,隋文帝任命著名的建筑学家宇文恺为营新都副监,负责新都城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宇文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具有卓越的建筑才华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经参与过许多重要工程的建设。在接到任务后,宇文恺对龙首原一带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测量,然后根据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传统理念和隋朝的实际需求,制定了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

大兴城的规划极为严谨,布局整齐有序,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和 “皇权至上” 的政治理念。整个城市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三部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宫城位于城市的北部中央,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宫殿高大宏伟,气势磅礴,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城位于宫城的南部,是中央政府各个部门的办公所在地,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等重要机构都集中在这里,便于皇帝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外郭城则围绕在宫城和皇城的周围,是居民居住、商业活动和文化娱乐的场所,外郭城内街道纵横交错,排列整齐,形成了许多坊市。

大兴城的规模极为宏大,根据史料记载,外郭城的东西宽度约为 9721 米,南北长度约为 8651 米,总面积超过 84 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内共有 110 个坊,每个坊都有围墙环绕,坊内有街道、住宅、寺庙、商铺等设施,生活便利。此外,大兴城还修建了完善的水利设施,引浐水、潏水等河流入城,形成了众多的池塘和渠道,不仅解决了城市的供水问题,也美化了城市环境。

大兴城的建设历时数十年,从公元 582 年开始动工,到隋炀帝时期才最终完工。在建设过程中,隋朝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动用了数百万民夫,耗费了无数的物资。但大兴城的建成,也充分展现了隋朝强大的国力和先进的建筑技术,成为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典范。

唐朝建立后,虽然将大兴城改回了长安的旧称,但对城市的格局并没有进行太大的改变,基本上沿用了隋朝的设计。在唐朝时期,长安城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学者和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中心。然而,随着唐朝中期以后战乱的频繁发生,长安城逐渐遭到破坏。到唐朝末年,朱温胁迫唐昭宗迁都洛阳,并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这座曾经辉煌无比的都城从此逐渐没落,最终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考古发掘来了解大兴城的原貌。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地区对大兴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构件、生活用品、货币等文物,为我们研究隋朝的历史、文化和建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大兴城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规划理念和建筑风格,对后世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之一。

三、赵州桥:世界桥梁史上的不朽奇迹

在隋朝的四大工程中,赵州桥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卓越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这座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石拱桥,横跨在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之上,至今已有 1400 多年的历史,依然完好无损,承载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向世人展示着隋朝在建筑力学和美学上的卓越成就。

洨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夏季水量充沛,水流湍急,冬季则水量减少,甚至干涸。在赵州桥修建之前,洨河上并没有固定的桥梁,人们只能依靠渡船过河,不仅出行不便,而且在汛期常常会发生渡船倾覆的事故,给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修建一座坚固耐用的桥梁,成为了当地百姓的迫切愿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匠李春挺身而出,承担起了修建赵州桥的重任。李春是隋朝时期著名的工匠,他具有丰富的桥梁建造经验和高超的技艺。在接到任务后,李春对洨河的水文、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和研究,然后根据洨河的特点和当地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一座独特的石拱桥方案。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 “敞肩拱” 的设计方案。所谓 “敞肩拱”,就是在桥的主拱券两端的上方,各开设了两个小拱,这种设计与当时常见的 “实肩拱” 桥梁有着明显的区别。“实肩拱” 桥梁的拱券两端是实心的,而 “敞肩拱” 桥梁则通过开设小拱,减轻了桥梁的自重,增加了桥梁的泄洪能力。

从建筑力学的角度来看,“敞肩拱” 设计具有诸多优点。首先,减轻了桥梁的自重。赵州桥的主拱券采用了单孔圆弧拱的形式,跨度达到了 37.02 米,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石拱桥。如果采用 “实肩拱” 设计,桥梁的自重将会非常大,对桥基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容易导致桥基下沉或桥梁坍塌。而 “敞肩拱” 设计通过开设小拱,减少了拱券的材料用量,从而减轻了桥梁的自重,降低了对桥基的压力,提高了桥梁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其次,增加了桥梁的泄洪能力。洨河夏季水量大,水流急,“敞肩拱” 设计中的小拱可以在汛期时增加洪水的排泄通道,减少洪水对桥梁的冲击,保护桥梁的安全。此外,“敞肩拱” 设计还增加了桥梁的美观性,使桥梁看起来更加轻盈、灵动,富有艺术感。

赵州桥的建造工艺也极为精湛。桥梁的拱券采用了纵向并列砌筑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拱券在受力时均匀传递压力,提高拱券的承载能力。同时,为了保证拱券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李春还在拱券之间设置了铁拉杆和腰铁,将各个拱券紧密地连接在一起,防止拱券之间出现松动或位移。桥梁的桥基采用了浅基础的设计,直接建在洨河河底的粗砂层上,这种设计充分利用了粗砂层的承载能力,同时也减少了桥梁的施工难度和成本。

赵州桥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出行问题,而且成为了世界桥梁史上的一项伟大创举。它的 “敞肩拱” 设计比欧洲同类桥梁的出现早了 1200 多年。在欧洲,直到 19 世纪中叶,才出现了采用 “敞肩拱” 设计的桥梁,而赵州桥早在 1400 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这一突破,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赵州桥后,曾对它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 “人类文明的瑰宝”。赵州桥不仅在建筑力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其精美的石雕艺术也代表了隋朝的艺术风格。在赵州桥的桥身两侧,雕刻着精美的龙、凤、狮子等图案,这些图案造型生动、线条流畅,展现了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其中,桥身东侧的 “龙兽浮雕” 最为著名,浮雕中的龙兽昂首挺胸,栩栩如生,仿佛即将腾空而起,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如今,赵州桥已经成为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为了保护这座珍贵的历史文物,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如限制过桥车辆的重量、定期对桥梁进行维修和保养等。赵州桥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四、回洛仓:见证隋朝经济实力的粮食巨库

在隋朝的四大工程中,回洛仓虽然不像京杭大运河、大兴城和赵州桥那样广为人知,但它却是隋朝重视粮食安全、经济实力雄厚的重要见证。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官仓,回洛仓的储粮能力超过 1 亿斤,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在当时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粮食是国家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根本保障,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农业是国家的经济支柱,粮食的丰歉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稳定。隋朝建立后,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情况,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同时也为了加强对粮食的控制和管理,政府大力推行粮食储备制度,在全国范围内修建了大量的官仓。回洛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它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郊,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农业发达,是当时全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非常适合修建大型粮仓。

回洛仓的修建始于隋炀帝时期,具体的修建时间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根据相关的考古发现和史料推断,它应该是在隋炀帝即位后不久开始修建的,历时数年才最终完工。回洛仓的规模极为宏大,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显示,回洛仓的遗址总面积超过 100 万平方米,是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建筑群,四周有围墙环绕,围墙内分布着大量的粮窖。

粮窖是回洛仓储存粮食的主要设施,它们的设计非常科学合理,充分考虑了粮食储存的防潮、防虫、防盗等需求。每个粮窖都是一个圆形的土坑,直径约 10-12 米,深度约 7-9 米,宛如一个个巨大的 “地下粮罐” 整齐排列。在粮窖的建造过程中,隋朝工匠采用了一套极为精密的防潮防虫工艺:首先在粮窖底部铺设一层厚厚的青膏泥,青膏泥具有极强的密封性和防水性,能有效隔绝地下潮气;青膏泥之上再铺一层木板,木板之间用桐油密封缝隙,进一步阻断水汽渗透;木板之上又铺一层干草,干草不仅能起到缓冲作用,还能吸收少量可能渗入的潮气;最后在干草之上铺设粮食,粮食层层堆积,顶部再用干草、木板和青膏泥覆盖,形成一个完整的密封体系。这种 “多层防护” 的设计,使得粮窖内的粮食能够长期保存而不霉变、不生虫,据史料记载,采用这种方法储存的粮食,即使经过数年,依然颗粒饱满、完好无损。

除了科学的粮窖设计,回洛仓的管理体系也极为完善。隋朝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配备了大量的官吏和士兵,负责粮食的征收、运输、储存和发放。官吏们会定期对粮窖进行检查,记录粮食的数量和质量,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士兵们则负责粮仓的安全保卫工作,防止粮食被盗或遭到破坏。同时,回洛仓还建立了严格的粮食调拨制度,根据中央政府的指令,将粮食运往需要的地区,如遇自然灾害,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若有战事,则调拨粮食供应军队,保障军需。

回洛仓的建成,充分展现了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水平。在隋朝前期,由于推行均田制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农业产量逐年递增,国家粮食储备极为充足。回洛仓作为全国最大的官仓,其储粮不仅来自中原地区,还通过京杭大运河从南方的粮食主产区调运而来,据估算,回洛仓满仓时的储粮量,足够供应数十万军队数年的军需,或解决数百万百姓一年的口粮问题。如此庞大的粮食储备,在古代社会是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为隋朝的稳定统治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成为后世王朝效仿的典范。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回洛仓建成后不久,隋朝便陷入了战乱之中。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各地战乱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回洛仓也未能幸免。公元 618 年,瓦岗军领袖李密率领起义军攻占洛阳附近地区,控制了回洛仓。李密打开粮仓,赈济灾民,招募士兵,一时间归附者云集,瓦岗军的势力迅速壮大。但随着战乱的持续,回洛仓的粮食逐渐被消耗殆尽,部分粮窖也因战火遭到破坏。唐朝建立后,虽然对回洛仓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和利用,但由于都城迁至长安,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下降,回洛仓的重要性也随之降低,最终逐渐被废弃。

如今,回洛仓遗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发掘和研究,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如碳化的粮食、陶罐、瓷器、铁器等,这些文物为我们了解隋朝的粮食储存技术、社会经济状况和军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其中,出土的碳化粮食尤为重要,通过科学检测,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朝时期的粮食种类、品质和农业生产水平,甚至能推断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和耕作方式。此外,回洛仓遗址的发掘还让我们直观地看到了隋朝大型官仓的布局和结构,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回洛仓虽然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却依然深远。它不仅是隋朝经济繁荣的见证,更是中国古代粮食储备制度和仓储技术的杰出代表。从回洛仓的设计和建造中,我们能看到隋朝统治者对粮食安全的重视,也能看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如今,回洛仓遗址已成为一座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向世人展示着隋朝曾经的辉煌,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在很多古装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知府”这一职务,知府人物常常是出场时恰如其分地为主角排忧解难。许多人...
李商隐到底是哪里人?荥阳?沁阳...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郑州荥阳,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
【侠客岛】血染台湾的“红色特工... 最近热播的谍战剧《沉默的荣耀》,大伙都看了吗? 这是一个真实历史故事:1949年8月,原本准备迎接解...
原创 竟... 在历史的长河中,南唐名臣韩熙载的形象总是与“放浪不羁”紧密相连。史书寥寥几笔,记载了他宴饮无度、行为...
秘鲁考古发现明代瓷器,实证中秘... 自16世纪起,中国与秘鲁之间的贸易往来已悄然展开。日前,秘鲁考古实物及研究显示,中秘两国自16世纪起...
原创 美... 提到本·拉登这个名字,很多美国人至今心头发紧。他带领的基地组织曾在全球制造无数恐怖袭击,从纽约的世贸...
吾乡大藏 | 活字印刷竟藏着A...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宋代沈括《梦溪笔谈》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的文字记录,活字排版...
郭沫若的三国剧本:三个女人与十... 在中国现代文化与革命的交汇口,有一个名字不能被绕过。他诗风豪迈,笔力兼济史纲;他革命烈火燃烧半生,身...
原创 北... 北宋末年,位于宋辽边境的一个小城,因水源争夺,辽国决定出兵。辽军迅速集结,准备攻占大宋的边城。然而,...
新华社权威快报|第二届世界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0月14日在上海开幕。大会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包括开幕...
原创 为... 石亭之战,孙权为了这场战争动员了江东几乎所有可用兵力,最终将九万大军集结在皖口。相比于之前的夷陵之战...
原创 泾... 吴小元 叶彩霞 微信版第1812期 一、卜氏源流 卜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
大清雍正年制粉彩龙纹观音瓶:盛... 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长河中,雍正朝御窑瓷器以其典雅秀丽的风格和精湛绝伦的工艺独树一帜。其中,粉彩龙纹...
彭凯翔评胡岳峰遗著︱一“两”知... 《清代银钱比价波动研究》,胡岳峰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5年7月出版,772页,139.00元...
原创 如... 《——【·前言·】——》 秦始皇死于前210年。若他再活十年,会发生什么? 是被刘邦、项羽俘虏,沦为...
原创 为... 西安,这座被誉为“十三朝古都”的城市,曾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都城之一。但奇怪的是,自唐朝之后,它就远...
原创 古... 你知道古代中国为何不大力发展工商业吗?这个问题,恐怕要从千年封建制度的根基讲起。一直以来,封建统治者...
原创 《... 《沉默的荣耀》这部剧以真实历史人物为基础,致敬了许多在隐蔽战线奋斗的英雄,如吴石、朱枫和聂曦等。故事...
原创 蒙... 蒙古骑兵究竟有多猛?13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驰骋欧亚大陆无敌手,连欧洲骑士都被打得哭爹喊娘。要知道,...
原创 铁... 她是德国的女总理,曾四度连任,成为德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总理。尽管她出生于前东德、相貌平凡,但她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