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元 叶彩霞
微信版第1812期
一、卜氏源流
卜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儿子叔绣(周武王之弟)之后,以官名为氏。据《路史》所载, 周文王之子滕叔绣曾任占卜之官,其后代有卜氏。
先秦时期,除前文已述的卜氏人物外,尚有春秋时鲁国大夫卜齿奇,晚于卜偃,而同样身为晋国掌卜大夫的卜招父,战国时有纵横家卜皮。可见在先秦时,卜氏人已分布于鲁(今山东省西南)、秦(今陕西省)、晋(今山西省)、楚(今湖北省)地。西汉有今河南省洛阳人卜式,东汉有东郡(今河南省濮阳)人卜己,桂阳(今湖南省郴州)宿贼卜阳,表明今两湖之地已有卜氏人入迁。魏晋南北朝时期,卜氏在今山西离石、湖南溆浦、河南洛阳形成大的郡望,并且已有卜氏定居今江苏、浙江等江南之地。
传至四十六世祖黄墩府君适公,字道安, 为唐兵马使,授勇卫将军。时黄巢作乱,以公剿贼功,敕封歙州总管。其子瑜公字世美,为绩溪县令,遂家焉,俗所传绩溪岭卜村。
七十一世万十府君,字俊卿,娶湖里程氏, 生五子,分别为仁一、义二、礼三、智四、信五公。
七十二世仁一公生七十三世念一公,字孟甫,娶汪氏,居绩溪岭下,后迁泾县姚家渡洪村,因村庄位于青弋江西岸,洪水泛滥时, 常被淹没,且卜姓聚居,得名洪村卜家。现村庄面积 0.0916平方千米,有 170 户,560 人。七十二世智四公,字廷智,娶王氏,生四子:念十一,念十二,念十三,念十四。念十二公,字孟华,娶董氏,迁川田中都,即今靠山三娘殿卜家,上卜家。念十四公,字孟贵, 娶鲍氏,迁花林都。即今花林村登云卜家。现村庄面积 0.01平方千米,11户,34人。(《泾县标准地面录》2022年版,泾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念一、念十二、念十四三支成为泾川卜氏之祖。
二、编修宗谱和创建宗祠
宋时念十四公迁居泾邑河东桥头,朝正公为翰林博士,生子汝霖为儒学教谕,至七十七世祖仁卿公聚族编修卜氏宗谱。
经过几百年繁衍,过二十二世,花林村登云卜家鉴于卜氏人口繁衍,流动迁徙,有的宗亲对本族脉系模糊不清。卜君琳决心重修家谱以续其后。明万历四年(1576),卜氏宗谱续修完成。 南京礼部儒士鉴塘张大用序文云: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地。人之有祖如木有本,而水有源也。使不记之谱,则支派之繁衍, 历世之久远,并其间迁居迭徙不至迷乱失次者几希。泾川卜君琳,字子茂,别号西塘,有志重修宗谱,固出旧谱语予曰:吾始祖系出周, 卜人之后,子孙因以为氏。
清时,据雍正元年(1723)户书册所载, 泾县卜氏人口在花林都(今属黄村镇)、田中都(今属云岭镇)编有两甲。花林都二图二甲的住户为卜显儒,田中都一图四甲为卜世贤、卜一相。这从侧面反映了卜氏人口增减和财产变化。乾隆三十七年(1772),泾县卜氏三族开始合修宗谱,云岭举人陈麟书撰写序文云:今年夏初余自京师归,族侄显美寓砚洪村,一日袖卜氏新谱样本来谒,并丐序。余展阅之,乃知吾泾之有卜氏迁自徽绩溪始。其迁居姚家渡、洪村者则念一公其始祖也者。迁居河西桥头者则念十二公其始迁祖也者。迁居河东桥头者则念十四公其始祖也。三族则为始祖,为万十府君之孙,系伯叔兄弟,□所迁泾也,同时并迁可知也。迄于下,子孙繁衍, 里居稠密,而往来交相亲吊,蔼然有族谊等。先是三族各有为谱,今乃合为一谱,非志笃敬宗修族而能然乎?
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花林村登云卜家遭火灾,谱牒焚毁无踪。同治七年(1868),泾县卜氏最后一次修谱,主修为卜显杭,参与者有卜明寿、卜春桂、卜有洽、卜大有、卜保平。卜志儒撰序文云:
予三分曾祖于乾隆三十七年仲冬月,已同合族重修宗谱,自迁居之高祖,以及修谱之时祖,一一录载。予高祖社生公生裔,雁行有六, 予是荣祖公支下。修谱时,各房俱有红谱一部。予分一部交于予伯祖显通公收贮,不幸于嘉庆十三年(1808)四月内通公家遭回禄,一旦焚灰无踪。是以予父一日坐于堂上思及谱事,唤予侍侧,细告由来。以谓支谱一事,不可稍缓序之。予即退下,向予分父老言曰:就今日, 去宗谱录载之祖未远,不速立以支谱,恐年久世远,人丁繁衍,难以稽考。予分父老答曰: 支谱一事,自始祖迄今,难以查确。况元派以上合族宗谱、与各分谱一一著注,不如将元派之祖以后录载支谱。予如父老之言,退而依席将元派祖裔举笔录,俟后合族再建宗谱,取而览之,条分缕晰,免致淆混。嗣后,生丁渐渐填注,毋以此大任以作等闲看也。
卜氏字辈为:有志方善继,良世荣光明。学道炳承启,一本成长亨。
泾县三支卜氏皆建有祠堂,祠堂大门联为:“文宗世泽,学绍西河。”全联典指卜商, 字子夏,春秋末晋国人 ( 一说卫国 ),孔子的学生,以文学见称。他精研《诗》教,兼通《易》《礼》,为莒父宰。孔子死后,他到魏国西河讲学,相传《诗》《春秋》等儒家经典是由他传授下来的。
洪村卜氏支祠,解放后曾作过洪村小学校舍,后改建为村公所办公地。
靠山卜繁衍大房、二房、三房三支。上头卜是大房,水塘卜是二房与三房。靠山卜姓宗祠建在大房的上头卜村,解放后作过靠山第二小学的校舍。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不肖子孙, 自毁宗祠。九十年代又有不肖子孙盗窃宗谱, 自此靠山卜氏宗谱无影无踪。
三、相关古迹与习俗
青弋江流经大宁古猷州城,经锦远渡、萧家渡、徐家渡、姚家渡,连续转了两个近 90度的急弯,再向北蜿蜒而去。在第二个转弯处的西岸有靠山卜村,村里有一个明塘,又名水塘卜村。其上矗立着一座恢弘的古建筑,当地人称之为“三娘殿”。
“三娘殿”这个名称很值得推究,三娘殿供奉什么神?据传说,妈祖娘娘行三,俗称三仙娘娘、三香娘娘。前年在距此不远黄村九峰村也发现有天妃宫石碑。泾县历代先民在青弋江沿岸传承了妈祖的崇拜仪式与风俗。据卜仁智先生介绍:三娘是我们卜氏第三房的妈妈, 在一次劫难中拯救了我们卜氏家族,就是我们的先人。
1947年卜氏先辈们捐资,投工投劳扩建新庙。建国后作为集体存粮点,因白蚁侵蛀于78年大修。之后很长时间庙舍失检无人顾及, 庙宇再次遭蚁漏侵蚀,摇摇欲坠,不堪忍睹。子孙中卜良俊、卜维宾、卜善佛等诸君发起筹资投工,族民捐资,重修庙龛菩萨,着装香具严齐备,供善男信女焚香礼拜。三娘菩萨几经周折幸免于难。“三娘殿”大门口有块碑记, 大殿左侧墙上有“庠序碑记”我们可以约略窥见“三娘殿”兴建修缮的历史。
碑文中“西河栗荫村”说的是泾县卜氏郡望为西河郡。西河郡,古代所指不一。春秋卫国西境沿黄河,称西河,即今浚县、滑县等地。战国时黄河在今安阳东,故安阳可称西河,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夏居西河教授” 是也。三娘殿南原有一棵八百年的大栗树, 为卜姓始祖所栽,得名栗树卜家,村庄面积 0. 015 平方千米,78 户,277 人。
卜氏始祖肇基于临水之姚家渡,姚家渡后面羊尾山风水好,是死后埋葬之“佳城”,卜氏就出资买了下来。卜氏先祖去世后,即下葬于此。为保护祖坟山,卜氏和他姓之间发生过械斗。民国年间,后山张氏数百人到卜家山上砍柴,卜家的人上山驱赶,被山上的后山人滚石头打了下来。这可惹火了卜家的卜继良、卜继锡、卜继祥。此三人平时就被称为癞痢头, 一惯爱打架生事。族事当头,一腔忠勇被激发出来。随后相约:靠山卜家村民全体上阵, 若打死了由活人善后。当天卜氏从两路出发, 卜继祥、卜继良带领主力从正面主峰进攻,卜继锡等人走小路,也就是现在的马路包抄,洪村卜家在呐喊助威。
他三人各拿了一根齐眉棍,冲上山去,后山人仍在山上滚石头下来,卜继祥一马当先, 被后山人滚下来的石头砸破头颅,鲜血淋漓, 仍不要命的直往上冲。卜继良大喝一声,一个健步用齐眉棍挑翻两名大汉,族人蜂拥而上。后山人见三个人拼命一般,勇猛无比,一个个的寒了胆,拔腿就跑。这三人紧追不放,把后山人赶过了河,从此后山人再也不敢去砍靠山卜家山上的柴了。
1952 年,乡政府将自古属于卜家的山场羊尾山划拨给后山他姓。卜家不愿意,由纠纷引起争执械斗。卜氏皆以习武为荣,当然大获全胜。2014 年卜氏后人刻石勒碑为记。
近年,卜氏的卜家拳拟申报市级“非遗” 项目。2024年7月,泾县文化馆长唐飞等“非遗” 申报相关工作人员,来到了云岭镇靠山卜家, 对地方小拳种卜家拳进行了“非遗”现场调研。
章渡十五姓是名扬江南的尚武之乡,民风淳朴、悍勇,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泾县团练总办潘锡恩在章渡十五姓一次性招募乡勇近二千名。这些乡勇个个武功高强、士气高涨,成为抗击太平军最勇猛的一支劲旅, 其中卜家的乡勇尤为勇猛。上世纪八十年代, 十五姓各村仍有“村村有练武场、老幼皆习武” 的风尚,卜家拳第三代传人卜继良就是当时名震四乡的拳师,卜继良与弟子曹福胤曾在全省武术大赛中分别获得过冠、亚军,可见卜家拳的实力!
近些年来,十五姓习武练功的村民越来越少了,唯独卜家拳还有第四代传人卜文海、第五代传人卜仁智,和一些老拳师们还在不忘初心的热衷于卜家拳的习练,但后继习练卜家拳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泾县文化馆唐飞馆长对卜家拳这个地方小拳种很赞赏,并鼓励卜家拳的拳师们多做一些文化发掘整理工作,力争将卜家拳传承下去。
(作者吴小元系宣城市政协文史馆员、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叶彩霞系泾县档案局原副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
制作:童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