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稀土争夺战升级:G7欲设价格下限,中国如何应对? 一场围绕稀土的全球博弈正在愈演愈烈。近日,七国集团(G7)与欧盟被曝正秘密筹划一项前所未有的计划——为稀土设定全球最低价格,甚至考虑征收关税,矛头直指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国中国。这一消息经路透社披露后,国际舆论瞬间沸腾。有人批评此举是“贸易自杀”,也有人直言“这标志着真正的供应链战争打响”。
中国出口管制引发连锁反应 G7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今年4月,中国商务部宣布对镝、铽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要求企业申请许可证并提交终端用户和用途说明。这一政策看似只是一纸文件,却立竿见影地冲击了全球供应链。 到了9月初,G7成员国的紧张情绪在芝加哥举行的关键矿产战略会议上达到顶峰。会议的核心议题直白而尖锐:“是否该正面挑战中国?”据知情人士透露,讨论内容不仅涉及稀土价格下限,还包括地理限制、提高投资门槛等一揽子措施,目标很明确——削弱对中国的依赖,争夺定价主导权。 中国稀土霸主地位如何炼成? 要理解G7的紧迫感,必须先看清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优势。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2023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70%,而冶炼和分离环节的产能占比更是高达92.3%。在稀土磁铁制造领域,中国掌控着超过90%的份额。这意味着,无论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智能手机,还是军用雷达,西方国家几乎无法避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更关键的是,中国拥有从矿山开采到成品磁体的完整产业链。这一优势并非偶然,而是几十年持续投入和战略布局的结果。例如,中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整合稀土资源,通过技术升级和规模化生产逐步掌控全球市场。 西方依赖的脆弱性暴露 尽管西方自诩为现代工业的领导者,但稀土供应链的短板却暴露无遗。除日本外,其他G6国家在稀土磁铁和电池金属领域高度依赖中国。甚至在美国军工系统中,中国稀土零部件也占据重要位置。 在一次美国国防部安全委员会的闭门会议上,一位将军曾指着屏幕上的导弹零件清单坦言:“这是我们最先进的制导系统……但关键磁体来自中国。”这种依赖不仅威胁民用工业,更触及军事领域,促使西方科技和军事界集体呼吁:必须重构稀土供应链。 中国的“精准调控”与G7的反击 中国4月的出口管制被业内视为“精准打击”——并非全面禁运,而是针对技术门槛高、替代性弱的中重稀土品种,通过许可证制度增强透明度和议价权。尽管中国在5月向欧洲释放善意,承诺加快部分许可证审批,但欧洲企业仍抱怨流程冗长,导致供应链出现“卡脖子”现象。 这种压力成为G7推动价格下限的催化剂。据路透社披露,G7的计划可能分三步走: 1. 设定价格下限:通过联盟统一采购价,削弱中国低价优势。 2. 补贴本土企业:以税收优惠或直接注资扶持西方稀土产业。 3. 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联合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国扩大产能。 历史教训与潜在风险 价格干预并非新招。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联合盟友对苏联的钨矿设定最低价,结果却导致买家转向更便宜的供应商,最终自食高价苦果。类似情况也出现在石油市场——当产油国联合抬价时,市场往往通过多元化或技术替代化解危机。 但稀土的挑战在于,其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短期内难有替代方案。若G7强行推高价格,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 消费者买单:从电动车到电子产品,终端价格可能上涨。 - 中国反制:中国或通过限制下游成品出口,让西方“卡住矿石却拿不到磁体”。 - 全球供应链重构:中长期可能加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产能开发,但中国仍握有技术和产业链优势。 未来博弈:技术战还是妥协? 这场稀土之争本质上是中西方在新能源、军工和科技领域主导权的缩影。G7试图用市场规则挑战中国,但市场终究由资本和供需决定。能否在不伤及自身产业的情况下撼动中国地位?答案并不乐观。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场预料中的考验。几十年的布局不会因一项价格政策而瓦解。未来几个月,双方可能展开更多试探与博弈,甚至不排除出现意外合作。 这场较量,才刚刚开始。 你怎么看?G7的稀土价格下限会成功吗?这是全球供应链“去中国化”的开端,还是一场徒劳的价格战?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路透社、美国地质调查局等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