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由鲜卑人建立的北方国家,在南北朝大割裂时期,于北方土地上伺机出动、东打西拼,逐渐扩张统治版图,王朝屹立时间从386到534,是存续时间最久、占地面积最广的北方政权。
北魏建国之初,道武帝于平城(今大同)称帝,国号魏。
看看他的称帝仪式,建宗庙、立社稷、立爵品、定律吕、考天象、召百司仪定行次,无不是向中原文化靠拢。
同时,任用大量汉人官员,迁居大量百姓,促进本民族汉化。
到孝文帝时期,汉化政策更是达到高潮。
那么,作为一个游牧国家,为什么要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保留本民族本色不好吗?
这里必须把一个前因理清楚。
作为游牧民族,擅长马背上打天下,战斗力毋庸置疑,冷兵器时代,是妥妥的战神。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无非就是抢资源。
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外敌入侵,都是与这个有关。
国力强盛的时候还好,被欺负了就打回去,完了大家有商有量,用我们家细粮换你们家马匹可好
国家内耗时,好嘛,趁你病要你命。
是的,游牧民族南下抢资源,长城只能起到预警和传报,最主要还得是战斗力取胜。
随水草迁徙的他们,如果一直吃肉遛马,日子勉强过了。
可是不行啊,看看南边的小伙伴们,吃的是细粮,穿的是绸衣,戴的饰品、用的铁锅,对于游牧民族来说,是一个巨大精神冲击。
凭什么人家日子过的这么好,咱们就不能有。
是的,他们不能有,北纬40°就是分水岭,一过了那条线,降水量duang duang下降,
温带大陆性气候,没给他们种地的机会,况且,逐水草而居才是本职工作,种地算怎么回事,不种!
于是,边境贸易就有了。
可是边境贸易随着不同皇帝不同时期不定时开关呵,马匹换不来粮食怎么办?
种不出来粮食,咱们可以抢啊!
抢过来,可就是自己的了吗。
资源抢过来了,土地是自己的了,人民、粮食、财帛统统到自己碗里来了。
然后呢?当然是守住它啊!
守得越久,是不是享受得越长久呢。
所以,把所有耕地拿来放牧不就行了?
别说,还真有人这么操作过
跑马溜溜的田地,就这么荒废了
可结果呢,盘算一番,马儿吃草倒是够了,人吃什么?
除了自己家的部众,还有打下的土地上那么多人
最重要的是,一番盘算下来,还是种地划算,粮草管够,收上来的赋税更多,钱生钱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才能保证继续东博西拼。
北魏皇帝的野心更大,不仅想要土地,更想在这块新土地上生根发芽、繁衍子嗣
鲸之大,一口吃不下
汉人政府运作、官员考核经过多少年的沉淀,比游牧民族部落式管理高级了多少倍
疆域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整个国家机器顺利运行
难道还像以前那样,谁抢到了就是谁的?
那怎么可以,所有权力必须收归皇帝手里
统治权必须从皇帝血脉一代代传下去,而不是以前那种,部落长一呼百应,谁的额拳头硬谁就能当老大
出了乱子,之前打下的江山很容易说没了就没了
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非常有必要,俸禄制、三长制、租调制等等,徐徐图之
北魏,是第一个主动汉化、融入华夏的少数民族国家
从语言、服装、姓氏,甚至婚嫁,无不是逐渐向中原文化靠拢
一个被排斥的外来政权,是不可能站稳脚跟的
所以,北魏皇帝任用大量汉族官员,虽然当初“衣冠南渡”逃走了不少士族,坚守北方的也不少呵
给官职、给尊重、给联姻,还怕他们不卖命吗
而皇帝的下一代、下下代,深受汉儒文化洗礼的他们,虽然保留了部分民族习性,从思想上,已彻底承认汉文化。
结果是,“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本文由彭豆儿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