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在她临终前,做了很多安排,希望吕家能继续掌控朝政,维持自己的权势。但无论是刘家宗室还是汉朝的开国功臣,都对吕氏心存积怨。他们早已联合起来,等待时机,准备一举铲除吕氏。
最先站出来反对吕氏的是刘邦的长孙——齐王刘襄。刘襄在打击吕氏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是刘邦的直系后代,按理说,应该有资格继承皇位。但最终,刘襄却败给了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四叔刘恒。刘襄失去皇位仅仅一年,便去世了。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位曾接近皇位的汉朝第二代齐王——刘襄。
刘襄是刘邦的长孙,封地齐国富庶,拥有丰富资源。然而,他的生活并不如意。从他父亲刘肥开始,这一脉便常常受到打压。刘肥,作为刘邦的长子,汉惠帝刘盈的异母兄长,曾被刘邦封为齐王,治理齐国六郡七十三县,拥有大面积的土地和人口,收入来源丰富。
然而,刘邦去世后,刘肥曾到长安一趟,不仅险些丧命,还把齐国的一部分土地——城阳郡,拱手送给了吕后。那时,吕后对刘肥十分敌视,甚至在酒宴上差点毒死他。幸亏刘盈救了他一命。事后,刘肥为了保命,将城阳郡送给吕后女儿鲁元公主,并尊她为王太后,才得以平安回到齐国。
刘肥去世后,刘襄继承了齐王的职位。然而,吕后并没有放松对齐国的控制。她不断割走齐国的领土。最初的六郡中,吕后将济南郡划给了她的侄儿吕台,琅邪郡划给了刘家宗室中的刘泽,这些举措使得刘襄的封地逐渐缩小。吕后还将刘襄的两位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召到长安,把他们当作人质,威胁刘襄。
在吕后的高压下,刘襄始终保持低调,但他与长安的弟弟们保持了密切联系,尤其是二弟刘章。刘章在长安活跃,不仅拉拢了朝中的一些大臣,还在为反吕做好准备。
公元前180年,刘襄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密信,告知吕后去世,吕家准备叛乱,除掉开国功臣。刘襄果断决定起兵反抗,开始集结力量,并与一些心腹商议起兵事宜。然而,在起兵之前,刘襄面临两个主要难题。
首先,作为诸侯王,刘襄没有朝廷发的虎符,无法私自调动兵力。其次,齐国的宰相召平,虽然不明确是吕后的心腹,但显然不支持刘襄。得知刘襄的计划后,召平第一时间派兵围住了齐王宫。为了避免事态发展,刘襄让魏勃去和召平接洽,假装站在吕后的立场,最终成功取得了兵权,围住了召平的府邸,迫使召平自尽。
刘襄在控制了齐国的军权后,开始整合资源,准备打击吕氏。但问题依然存在:齐国的原始力量已经大幅削弱,三郡已经被割走,刘襄的军事力量不足以与吕氏的势力对抗。因此,他决定与刘泽合作,计划联合反吕。然而,刘泽对刘襄并不完全信任,刘襄通过巧妙手段诱使刘泽来到齐国,却把他扣留,将刘泽的军队也掌控在手中。
接下来,刘襄开始进攻吕氏掌控的济南郡,并正式向诸侯王宣告自己的起义。在得到灌婴等功臣的支持后,刘襄的军队开始向长安推进。与此同时,长安的功臣们也采取了行动,分化吕氏的力量,最终成功铲除吕产和吕禄,为刘襄争取了更多支持。
然而,刘襄的梦想并没有实现。在大多数大臣看来,刘襄虽然有着合法的继承权和战争胜利的功绩,但他性格刚烈,权力过于集中,难以控制。这使得一些大臣开始犹豫,最终决定将皇位传给刘襄的四叔刘恒,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虽看似温顺,易于控制,实际上却暗藏雄心。
刘襄虽然表现出色,但最终未能登上帝位,反而在汉文帝登基后不久去世。史书记载他去世时年仅不到30岁,且给他赐予的谥号“哀”并不公允。刘襄的家族在之后的岁月里继续被打压,齐国的地位逐渐降低,最终成为汉朝的一个不起眼的封国。刘襄是否后悔当初的决定,或许永远也没有答案。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即便拥有一切继承权和支持,最终能否成功登上皇位,往往受到权力斗争、家族内外力量平衡的影响。而对于刘襄来说,或许他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捍卫自己应得的权位和家族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