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234年,诸葛亮因长期劳累与过度思虑,病倒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在弥留之际,蜀汉的后主刘禅问了他一个问题,这让诸葛亮突然意识到,刘禅并非愚笨如世人所称,而是具有大智若愚的智慧。那么,刘禅究竟问了什么问题,让诸葛亮顿时清醒过来?“扶不起的阿斗”真的如外界所说吗?
白帝城托孤
公元219年,魏、蜀、吴三国鼎立,关羽因疏忽失去了荆州,最终被东吴杀害。刘备听闻此事愤怒至极,急于为关羽复仇,尽管丞相诸葛亮与文武大臣强烈反对,他依旧决定讨伐东吴。公元221年7月,刘备称帝后亲自率领30万大军出征,行军至夷陵(今湖北宜昌),在猇亭扎下大营。
东吴大都督陆逊采用拖延策略,利用火攻战术攻破蜀军,七百里连营被火焚毁,蜀军溃败,刘备急忙撤退至奉节的白帝城。由于连续作战与急行军,加上病重,刘备最终在白帝城病逝。
临终时,刘备召集诸葛亮及重臣商议托孤之事。刘备深知自己时日无多,未有庶子,而嫡长子刘禅虽年已17岁,资质平庸,因此决定将国家托付给诸葛亮。二人君臣深厚的关系可谓千古佳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表现出极大的礼贤下士精神,诸葛亮也心悦诚服地辅佐刘备复兴汉室。
临终时,刘备望着虚弱的身体,泪流满面地对诸葛亮说:“蜀国能有今日,全靠丞相辅佐,我快不行了,你的才能比曹丕强十几倍,蜀国的未来全靠你。以后刘禅若有作为,你就辅佐他;若无作为,你可以废除他,另立他人,或由你接替帝位。”
这番话显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深厚信任,诸葛亮听后也痛哭流涕,表示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刘备还给刘禅下了遗诏,要求他“父事丞相”,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诸葛亮。
诸葛亮的觉醒
刘禅继位后,蜀汉政权的形势堪忧。由于连续战争,军力下降,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民生凋敝,经济停滞。加上地理上处于封闭状态,蜀国的复兴之路几乎不可能实现。更糟糕的是,蜀国内外起义不断,黄元的反叛和南部诸郡的叛乱更是加剧了局势的动荡。
诸葛亮意识到,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想基本是一个无法实现的空想。尽管他全力以赴,多次北伐,始终未能成功,而蜀汉的国力也因战争不断消耗,经济日益萎缩。
刘禅虽然没有太大的才能,但他懂得审时度势。诸葛亮不断北伐,而刘禅由于深知自己没有治国的能力,依赖诸葛亮的辅佐。尽管如此,诸葛亮过于专断,完全掌控了蜀汉的大权,刘禅表面上顺从,但心中必然有不满。
诸葛亮大病初愈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最终因劳累过度和忧虑重重生病,在最后的北伐中因病重去世。临终时,刘禅派使臣李福前去探望,诸葛亮在与李福交谈时,表现出一丝对刘禅的担忧。当李福提到诸葛亮后代的安排时,诸葛亮感到疑虑,意识到刘禅怕他家族篡位,便向李福表明自己家里虽然贫困,但子孙不必依赖政府。
诸葛亮为刘禅考虑,巧妙地避免了刘禅对自己家族可能产生的怀疑,并清楚表达自己未曾辜负刘备的托孤重托。
刘禅的智慧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逐渐接管政权,并展现出了自己的领导力。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刘禅废除了丞相制度,并施行相互牵制的政治策略,成功地掌控了蜀国的政权。
在内外困境中,刘禅避免了无谓的北伐战争,巧妙地与东吴合作,为蜀国保留了最后的实力。他在诸葛亮去世后亲自掌权,并在政事上表现出了应对变化的能力。
结语
尽管刘禅常被后人称为“扶不起的阿斗”,认为他无能愚笨,但仔细分析,刘禅并非如外界所说的那样。他的统治并没有出现严重的政治腐败,尽管蜀汉在大环境下走向衰亡,但刘禅的智慧在于懂得保持低调,顺应历史潮流,在无法逆转时保证人民免受战争之苦。因此,刘禅并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而是“大智若愚”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