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御前侍卫是许多人在看清宫剧时熟悉的角色,剧中总能看到他们身穿黄马褂、腰间佩刀,常常陪伴在皇帝身旁。那么,既然这些侍卫带着刀,随时待命,为什么他们不可能刺杀皇帝呢?他们又是如何被选拔的,又如何保证他们忠心耿耿呢?
清朝的御前侍卫制度其实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当时,努尔哈赤挑选了四十多名满洲贵族的子弟担任侍卫,并让亲信重臣管理这些侍卫。尽管在努尔哈赤时期宫廷里并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侍卫,但这一制度在清太宗皇太极时得到了完善。皇太极设立了“内大臣”这一职务,专责管理侍卫。至此,清朝的宫廷侍卫制度逐渐进入正轨。
那时的清朝还被称为后金,皇帝称为“大汗”,在这段时期,大汗身边的护卫与王公贵族身边的安保人员都被称作“侍卫”。但随着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侍卫的职称也发生了变化。此时,侍卫专指皇帝身边的安保人员,而王公贵族身边的则称为“护卫”。这不仅体现了对皇帝至尊地位的尊崇,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侍卫与护卫在品级上的差别。
进入顺治时期后,一次严重的事件震动了清朝宫廷。在顺治继位初期,努尔哈赤的次子礼亲王代善的子孙企图勾结御前侍卫,图谋废立年幼的顺治,扶持摄政王多尔衮。这一阴谋被代善发现,他没有为儿孙开脱,反而大义灭亲,将其揭发,最终导致阴谋者和参与的侍卫全都被处决。此后,清朝在选拔侍卫时更加谨慎,严格审查侍卫的忠诚。
顺治亲政后,他对御前侍卫的管理非常重视。顺治改进了宫廷侍卫制度,设立了“领侍卫内大臣”一职,负责管理宫廷侍卫。此职务规定,领侍卫内大臣必须由两人以上共同担任,任何对侍卫的调动都需由所有领侍卫内大臣同意,避免一人掌权导致专权现象。
在顺治临终时,顺治将年幼的儿子康熙托付给了四位辅政大臣,同时这四位辅政大臣兼任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意在通过相互制衡确保康熙的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索尼去世,鳌拜逐渐掌握了侍卫的控制权,企图专权。康熙为了铲除鳌拜,秘密命令索尼的长子招募了一批少年布库,这才成功捉拿鳌拜。
经过这次事件后,康熙进一步完善了宫廷侍卫制度,特别是对御前侍卫的选拔更加严格。他最初任命了索尼的长子噶布喇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并设立了“御前大臣”这一新职务,御前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地位平等,均由皇帝直接管理。这样,侍卫的管理被进一步分散,减少了权力集中的风险。
康熙的改革并未止步于此。为了避免类似鳌拜事件再次发生,他还进一步规定,所有有资格继承公爵以上爵位的王公贵族子弟,必须先担任一等侍卫。这意味着只有皇室宗亲或开国元勋的家族子弟才能成为御前侍卫,确保这些人忠诚于皇帝。事实上,很多康熙的孙子,后来都成为了乾隆时期的御前侍卫。
随着乾隆皇帝的即位,他对侍卫的选拔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凡是能继承公爵以上爵位的人,必须先在皇宫担任一等侍卫。这一制度使得乾隆的御前侍卫大多都是皇室宗亲或开国元勋的后代。这些侍卫与皇帝的利益紧密相连,不可能背叛或刺杀皇帝,因为他们的命运与皇帝息息相关。
在清朝晚期,雍正皇帝更进一步解决了宫廷内外侍卫的权力制衡问题。雍正通过将满汉侍卫进行区分,互相牵制,避免了侍卫专权的现象。而且,雍正进一步加强了对侍卫的管理,规定侍卫之间如果发现同事有不轨之举,必须上报,否则全体侍卫都会受到连坐。此举极大增强了对侍卫的监督,几乎消除了刺杀皇帝的可能。
清朝的侍卫不仅地位崇高,待遇也相当丰厚。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均为正一品官,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决策,还能享有丰富的赏赐。御前侍卫常常穿着黄色马褂,这也是皇帝的专属颜色,代表着极高的地位。除此之外,侍卫的仕途晋升也非常快。很多出身侍卫的官员,最终都能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甚至成为军机大臣或大学士。
总的来说,清朝的侍卫制度虽然严格,但也保证了皇帝的安全。由于侍卫们大多出自皇室宗亲或开国元勋的家族,他们与皇帝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几乎没有发生过刺杀皇帝的事件。并且,由于管理层的分散和对侍卫的严密监督,清朝的宫廷侍卫始终保持了对皇帝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