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最近又起了新的波澜。一方面,中国国防部罕见地把“台独”直接说成是在破坏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另一方面,美国一些安全专家却提出所谓的“焦土战术”,鼓励把台湾变成难以攻占的堡垒,哪怕付出极大代价。两种声音碰在一起,让这一地区的紧张感更强了。
中国这次的表态比以往更强调法律和历史依据。过去常说“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次则把“台独”说成是对战后国际规则的严重挑战,点名提到当年处理战后事务的相关声明,强调台湾的地位不是模糊的历史争议,而是有具体文献和国际共识支持的立场。 换句话说,中国的论调从“这是我们的内政”上升到“这是关乎整个战后秩序的问题”。这种表述不仅是在对美国说话,更是在向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宣示:当年大家一同确立的规则不应被撕毁。近来一些国家和组织在不同场合重申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支持,这也让中国的说法有了更多国际语境的回应。 而美国那边出现的“焦土”思路,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防御设想。支持者认为可以用无人机、地雷、远程导弹等手段,把台湾变成对方难以快速占领的“刺猬岛”。听起来像是要把岛上可用资源和居住环境都设为对敌不利,宁可自毁也要提高对方代价。 但这种想法在现实层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是技术与对抗能力:中国在无人机和反无人作战系统上投入巨大,相关装备和反制手段都在快速发展,单纯依靠无人化手段能否达到预期值得怀疑。其次,从政治与民心来看,把民众生活置于“焦土”准备之下,容易造成恐慌和民心流失;多数普通台湾居民想要的是安稳的生活,而不是长期处于战争准备的阴影里。 再从战略角度看,任何真正的军事冲突都会牵扯到大国博弈。美国长期对台采取“战略模糊”,表面支持但在是否出兵、如何出兵等关键问题上保持不明确。把自己家人的安危、国家的资源和地区稳定押在一次高风险对抗上,是非常沉重的选择。历史和现实都提示,战争的代价最终由普通人来承担,而非口头上的强硬论调。 此外,现实的经济和实力差距也不容忽视。大陆在经济总量、军事力量和区域影响力上都处于明显优势,依靠外援或单靠对抗并不能改变根本的不对称。与此同时,大陆也在通过经济合作、人员往来、政策优惠等方式推进两岸融合,试图以发展和利益捆绑来减少分裂倾向。 台海问题的核心,归根结底是两岸以及国际间的一系列选择题:是走对抗和撕裂的路,还是走交流、发展和和平的路。对2300万台湾居民来说,这不仅是政治口号,而是切实决定他们生活和未来的重大问题。任何激进的手段都可能把普通人置于最危险的位置。 中国国防部的最新表态既是对“台独”的警告,也是在向国际社会提醒过去建立的秩序不应被随意推翻。而把“焦土战术”当作出路,表面上看像是强硬,实际上更像是一种绝望式的赌博——输家终究是普通百姓。 总之,长期的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最现实、伤亡最小的道路。无论是从历史、法律、经济,还是从普通民众的意愿出发,推动稳定与合作、避免冲突,才是对两岸人民和地区安全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