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一位大将。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玄德进位汉中王、云长攻拔襄阳郡》中,关羽曾亲口说过:“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 这句话表明关羽真正认可赵云,把他看作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兄弟,也印证了赵云在五虎上将中的地位。
要知道,关羽可不是随便称人兄弟的。除了刘备、张飞,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把别人当兄弟。但他却对赵云如此称呼,这足见他对赵云的肯定和信任。那时的关羽声望极高:他是汉献帝亲封的汉寿亭侯,地位与刘备的宜城亭侯相当;他在曹操、刘备、孙权三大阵营中被公认为第一武将,曹操敬重他,刘备视他如手足,孙权却对他恨之入骨。凭借过人的战功和威望,关羽眼高于顶,但他依然当众称赵云为兄弟,这份评价极为罕见。
不过,赵云对关羽并非完全认同,他心中对关羽其实有不少不满,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称呼上的冷淡。
赵云一直称关羽为“关将军”,这种叫法不远不近,既没有亲密感,也不带敬畏色彩,看似礼貌周全,实则有一份疏离。相比之下,他对张飞的称呼就丰富得多,有时叫“翼德”,显示兄弟般亲密;有时称“张将军”,体现尊敬;甚至会称“三哥”,流露出推心置腹的感情。而在关羽面前,赵云始终保持距离感,这其实反映出他的不服。
第二,阻止刘备替关羽报仇。
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誓要东征报仇。但赵云却劝阻,说这是“以私废公”,认为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这一说法显得自相矛盾:关羽正是因讨伐曹操而遭孙权暗算,如果孙权不是国贼,又怎会助纣为虐、杀死关羽?赵云的态度,明显暴露出他对关羽的芥蒂。
赵云不满关羽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第一,文丑之战留下的遗憾。
赵云曾与文丑激战六十回合,不分胜负。结果关羽仅用三回合就斩杀文丑,让世人都觉得关羽的武艺远胜赵云。赵云原本还有机会在日后雪耻,却被关羽彻底断了念想。这让赵云感到自己永远失去了证明实力的机会。
第二,华容道放曹。
关羽放走曹操,等于公然违抗军令。赵云最重视军纪和公平,他行事一向严谨,战功从不独享,凡有赏赐必与士兵均分。关羽的做法在他眼中,是极不负责任的特殊化处理,违背了他坚持的原则。
第三,攻打长沙时的傲气。
当时诸葛亮分兵,让赵云带三千兵攻打桂阳,张飞同样带三千兵取武陵,而关羽去攻长沙时,竟只带了自己最精锐的五百校刀手,丝毫不给赵云和张飞留情面。这种做法明显是要展现自己高人一筹。张飞因兄弟情分不在意,但刚立功不久的赵云,心里难免感到被压制、被轻视。
尽管如此,赵云依然是三国时期极为出色的人物。他品行高洁,严于律己,甚至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但若论为大义牺牲个人声誉、甘愿背负骂名这一点,赵云却远不及关羽。关羽能在关键时刻为了全局而委曲求全:他能对曹操忍辱虚与委蛇,对吕布暂避锋芒,对孙权则敢怒斥不留情,对诸葛亮时而恭敬、时而倨傲。他身上有一种“大节不亏”的英雄气概。
正因如此,后人尊关羽为“武圣”,而赵云虽然同样名声显赫,却始终未能获得同样的地位。这正印证了那句话: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