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您...可是被卧龙先生给骗了!”临终时,庞统对刘备说出了这句话。刘备听了,满脸疑惑,不明白庞统为何会说这样的话,更不清楚这句话的深意。
庞统,这位被称为“三国凤雏”的谋士,天赋极高,却因为外貌的丑陋,遭到许多人嫌弃。甚至连孙权见到他后,也因为他的容貌而看轻了他的才华。然而,庞统和诸葛亮同为刘备的军师,临终时竟然说出如此令人生疑的话,这其中究竟隐藏了什么秘密?庞统为何会觉得诸葛亮欺骗了刘备呢?
庞统自幼性格谦和,天生老实,因家境普通,小时候并不起眼。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他的才华逐渐展现出来。庞统博学多才,学识渊博,精通兵法、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尤其善于思考,时常能提出独特的见解。二十岁时,他去拜访了当时名声显赫的士人司马徽。司马徽对庞统的才华赞不绝口,两人从白天谈到黑夜,谈论政治、军事乃至天文地理,庞统的见解令司马徽大为惊讶,事后感叹他才华横溢,称其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庞统的才名由此在士人圈内传开,他也因此被誉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成为刘备军中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庞统自信满满,常常与朋友们聚在一起,畅谈古今英雄人物,讨论他们的优缺点,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他甚至曾豪言自己有能力辅佐帝王,做出伟大成就。
然而,庞统的个性有时显得过于直率。他在郡里做官时,仍然保持着点评他人优劣的习惯,甚至在一些人物的评价上夸大其词,将本来只有五分优点的人,吹捧成九分,甚至十足。这样的做法让许多人感到不解和反感,认为他是在故作姿态,哗众取宠。对此,庞统自信地解释道:“夸大其词,是为了让那些心怀不良的人看到好人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敬佩和向往,甚至迫使坏人放弃不正当的行为。”虽然这话听起来有些牵强,但不难看出,庞统心中依然有一股正气,渴望为世间正道做出贡献。
赤壁之战前,庞统曾在东吴的周瑜麾下效力。当时,他假装投降曹操,并建议使用铁索连船的战术,最终帮助东吴成功火烧曹营,立下赫赫战功。然而,战后庞统并未得到应有的奖励,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高傲的他认为自己的才华未被充分认可,心情沮丧,决定离开东吴,去寻找一个更能展示自己才能的地方。
在诸葛亮的推荐下,庞统来到了刘备的军中。刘备第一次看到庞统时,虽然被他的谋略文章所打动,认为他果然是“凤雏”,便急忙召见。然而,见面后,刘备对庞统的外貌失望至极。据说,庞统的外貌有两种解释,一是他从出生时起就长得十分丑陋,另一种说法是他由于从小埋头苦读,久而久之忘我,最终变得痴傻。无论是哪种解释,都让人感到庞统的外表不符合刘备心目中的谋士形象。
在古代,外貌往往被认为与一个人的品行和能力紧密相连,尤其像刘备这种注重形象的汉室后裔,身边必须有得体的人物。而庞统的形象显然无法符合这种标准,因此刘备只给了他一个小县官的位置。庞统明白自己被低估,心中难免郁结,开始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政务。得知此事后,刘备勃然大怒,准备罢免他。正是诸葛亮劝说刘备不要因庞统的外貌而错失这位人才,刘备这才重新认识了庞统的才华,开始与他深入交流,最终任命他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同掌管军机。
然而,尽管庞统的才华得到了刘备的赏识,但在实际权力上,他依然无法与诸葛亮比肩。两位“卧龙凤雏”并肩工作,却因为各自的个性和背景,始终存在着一些摩擦。庞统明白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始终是通过诸葛亮的推荐才得以进入刘备阵营,而诸葛亮则是刘备亲自引荐的。因此,庞统在军中的话语权始终无法超越诸葛亮,地位也远低于他。
在具体的军事谋划上,两人也产生了分歧。诸葛亮更倾向于联合吴国,重视政治和外交的结合,而庞统则主张采取更为直接的军事行动,主张刘备攻占益州而放弃荆州。他认为,荆州地势平坦,易受敌人攻击,不如益州地形险要,便于防守和发展。庞统的意见代表了一种冒险精神,而诸葛亮则相对保守。尤其是在荆州失守后,庞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那一方。
最终,庞统在一次战斗中中箭身亡。临终时,他向刘备吐露心声,依然坚信自己的军事计划更为高明,认为自己才是刘备的真正智囊。正是这份遗憾,让他在死前对诸葛亮产生了深深的不满,才说出了“主公被诸葛亮欺骗”的话。
这句话中,包含的不仅是两位谋士之间在战略上的分歧,更有一位志向远大却未能完全发挥自己才华的悲愤。庞统曾经期盼能遇到一位明主,和他共同谋划大业,然而他的一切努力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戛然而止,只留下满腔遗憾。虽然庞统的军事构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但刘备最终还是更信任诸葛亮的策略,而未能采纳庞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