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时期,中俄东部边界经历了至少两次划定。第一次是在1689年的尼布楚谈判,清朝与沙俄达成协议,将外兴安岭作为边界。第二次发生在1858年至1860年间,当时沙俄趁清朝内乱之际撕毁了旧协议,迫使清朝签署了《瑷珲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地区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沙俄,外东北地区也因此成为沙俄领土。
随着历史变迁,苏联继承了沙俄的版图,俄罗斯也继承了苏联的领土,外东北始终被牢牢掌控。清朝原本以满洲为龙兴之地,东北一带水资源丰富、物产丰富,适合渔猎。清军入关后,带走了大部分人口,导致留下的部落和村落难以抵挡外敌。早在1643年,沙俄就已开始对黑龙江流域进行侵略,但当时清朝忙于内政,未能有效反击。到了顺治年间,俄军再次入侵黑龙江流域,尽管被当地人赶走,但这一地区始终未能彻底脱离沙俄的野心。
1668年,康熙帝下令禁止关内百姓前往东北开垦,这一禁令让外东北处于较为空虚的状态,使得沙俄有机可乘。俄国人一直认为黑龙江流域应当归属于他们,最终在1858年和1860年,他们成功通过军事压力和条约逼迫清朝割地,获得了外东北的控制权。清朝虽然在条约上承认了沙俄的领土要求,但这一切背后其实源自于康熙帝的禁关令,这一措施间接导致了外东北的失土。
尽管清朝内部有识之士如特普钦试图上书请求解除禁关令,让关内百姓前往东北开垦,但因禁关令为康熙所定,朝廷不敢轻易违背祖制。直到后来,清廷逐步放松了禁关令,允许关内百姓移居东北开垦荒地。这一举措导致了大量人口涌入东北,尤其是山东和河北的百姓,逐渐将东北的经济和人口发展起来。到了1900年,东北的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
然而,沙俄的野心并未止步。1900年,沙俄借助军事力量占领了东北,先屠杀了外东北的原住民,再派遣17万兵力占领整个东北地区。这一举动引发了大量抗俄义军的反抗,他们不仅与俄军作战,还捣毁了俄国的铁路,给沙俄带来很大困扰。更重要的是,沙俄的侵略行为在国际上站不住脚,因为东北已经有了大量的居民,沙俄无法为其侵略行为辩解。
总的来说,清朝末期的“闯关东”政策通过将百姓迁入东北,有效增加了当地的抗俄力量,为后来的抗争打下了基础。尽管沙俄最终侵占了东北,但这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通过自我努力捍卫家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