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洪学智从总后勤部长降任到一个省的厅长。回忆里常有这样的问题:从后勤部长降到省里的一个厅长,难道不算吃亏吗?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但作为当事人,他自己是不是也有选择的余地呢?
洪学智出身于四方面军,长期负责政治工作。抗战时因为一些情况,他留在后方从事军事教育。直到1940年才正式挺进前线办学,抗战后期曾担任新四军3师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他先担任军事主官,担任黑龙江军区司令临危受命剿匪,后来改任野战纵队司令,参与多次大兵团作战。1949年,他改为兵团副司令兼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去志愿军担任副司令,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回国后,先后担任总后勤部副部长、部长。从履历上看,他几乎把军队里的各个领域都干过:政治工作、军事主官、参谋、军事教育、后勤保障等。在部队里,像他这样“全能型”的人并不多见。有人也许干过两三样,但像他这样把五个领域都涉猎过、并且在每个领域都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实在罕见。
在后勤领域,他还打造出一条钢铁般的运输线,源源不断地把物资送到前线。现代战争强调后勤保障,这一点在这场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连彭德怀总司令都说,应该授予他一枚“分量很重”的奖章来表彰他的贡献。
1959年,庐山会议前,洪学智以总后勤部长的身份在西藏视察。会议进入第二阶段才通知他去参加。会上,有人对他下达指控,扣了他的帽子。此外,还有人说他和老首长黄克诚长期在一起,给他和总后勤部门带来压力。紧接着,他就被改降为地方担任厅长。
问题来了,作为一个在军队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将,为什么会愿意离开部队去做地方工作呢?原因并不难理解。第一,他对部队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二,他对地方工作并不熟悉、难以立即适应。
《邓华传》里也提到,邓华在被通知转业时,曾希望去军事学院学习,但未被允许;最终他只好脱下军装、换上普通服装离开军队,心里十分不舍。这也反映出,离开军队对许多老将来说并非愿意,而是一种被动的、无奈的选择。
有人问他,改为厅长是否算亏?这并非他主动申请的结果,而是一种特殊环境下的安排。1977年在吉林工作时,参加游行,上级突然派人把他接回北京去工作;他一时脑子里发懵,甚至难以相信自己有一天还能重新穿上军装、回到军队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