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四月,清朝水师威远舰于小阳山洋面发生触礁事故,船舰的两处龙骨受损。根据地图软件来看,事发地距离深水港码头,仅有几公里距离。
威远舰是一艘铁肋楢木壳结构的军舰,排水量约为一千二百吨,航行最高速度为11节。在事故发生当天,该舰正奉命前往北洋。事发之后,右庶子陈宝琛将这起事故的来龙去脉汇报给朝廷。然而,直到一年之后,船政大臣黎兆棠才将威远舰去年的事故报告整理出来。当时威远舰朝着东北偏北方向航行,突然甲板上的船员听到了触礁的声音。船员搜遍所有船舱,也没有找到破损之处。随后,船员检查了海图,发现海图上面并没有标注此处有暗礁,所以,不知船底触碰到了什么东西。
这起事故发生后,由于船员并未检查到船身破损,所以威远舰继续航行。直到回到沪由制造局进行检测时,这才发现有两处龙骨发生破裂,需要进行翻修。翻修的资金共计一千五百两银子。除了威远舰的事故之外,船政大臣还汇报了泰安舰上的一些情况,水手检举揭发管驾负责人虚报水手的人数一事。经调查,朝廷发放的口粮和钱饷并没有被管驾克扣。随后,船政大臣还针对“海军育才之根本”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要在学堂紧抓训练,才能取得练兵之成效。“从前练童得力,训练帆船延洋教习试之洪波巨浪之中。现帆船朽废,练童只能分派兵船实习”。至于如何改善这一现状,“惟有赶紧筹款,仍购帆船驶洋教练,方可长其胆艺,以储干济之才”。
黎兆棠的奏章,其实是官话套官话,典型的富有满清特色的官僚报告,从根本上否认发生的问题,抹平矛盾。例如:威远舰上发生的情况,船员在当时调查时并没有发现龙骨破损的情况,且船只运行状况良好,为何要维修龙骨呢?维修两套龙骨,所花的金额竟高达一千五百两,这笔钱真的会被用于购置新的龙骨吗?至于海军纪律涣散,管带瞒报人数的现象,黎兆棠也是拒不认账。实际上,类似的现象也发生在后来的北洋水师中。之所以清朝的水军缺乏训练,就是因为这些水兵不认真参加训练,管带等主事官员带头腐败所致。至于“赶紧筹款”等举措,根本不可能达到“长其胆艺”的效果,只能丰富一部分人的腰包。
慈禧太后在见到了这份奏折后,立即给出回应:“据奏威远、泰安二船,一系无心误碰,一系被人诬告,均著毋庸置议。惟船政局积弊甚多,务当尽力厘剔。帆船一项,著赶紧购买,以资练习。船政局之设,于今二十年矣,一切事宜总当熟悉。乃造船仍延洋匠,管驾则仍用洋人,欲望其制敌,难矣。至于船中诸弊,若非该大臣不破除情面,咎由攸归,凛之!”
慈禧的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威远舰、泰安舰发生的情况,既然经船政大臣调查此事与管带无关,那么,朝廷便不会继续追究下去。水师训练废弛,大臣们趁机向中央索要经费购置练习舰,这笔钱朝廷亦会支出。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船政局已经开设了二十年,各项事务应该熟练掌握了。倘若,继续仰仗洋人,将来还怎么克敌制胜?至于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赶紧严查严纠。如果不能摆平这些问题,那么,就别怪老佛爷不讲情面了。
一般来说,按照清朝统治者处理奏折的流程,即便皇帝、太后进行亲笔批示,充其量在上面写些“知道了”一类的回复,极少像上文那样给出一整段的批复。
因此,足见慈禧太后对小阳山附近发生的事故相当在意。
同年十月,李鸿章奏请南洋北洋大臣训练水师,广造战船,并与山东、台湾互为犄角,防备来者不善的日本。对此,事慈禧亦做出亲自批复:
“练水师必须购船炮,购船炮必须拨巨款,试问五年后果有成效否?日本蕞尔,包藏祸心,已吞琉球,复窥朝鲜,此不可不密防也。尔其慎之毋忽!”
从这些文件中足以看出,慈禧太后是相当关注水师发展的。仅追究慈禧的吃喝开销,以及挪用军费去修建颐和园并给海军发展带来了恶性影响,显然是以偏概全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庞大的过程,经费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笔者认为,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慈禧对海务的运动,及对海军腐败现象的姑息。
参考资料:
【《北洋舰队》、《威远号炮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