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曾一度辉煌,迎来了康乾盛世,国家富强、疆域辽阔,国库丰盈。然而,到了清朝末期,腐败与无能却把这座曾经的帝国推向了深渊。除了内部腐败,外部的侵略也让清朝深陷困境。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遭遇了外国列强的打击。从那时起,清朝逐渐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接连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受尽屈辱。最著名的《马关条约》便是其中之一。日本通过这份条约向清朝索取2亿两白银,并要求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以及一些附属岛屿,还想得到长江及吴淞的航运管辖权。
《马关条约》签署后,西方列强对清朝的“肥肉”更加垂涎,纷纷想从中分一杯羹,侵略的步伐变得更加明显。接着,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一次。清朝背上了高达9.8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国家沦为列强赚钱的工具。更糟糕的是,清政府还将关税和盐税的控制权交了出去,甚至外国军队可以在北京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驻扎。这意味着列强的军营就设在了中国的心脏。
清朝政府的腐败已经到了极点,这些沉重的债务最终压在了普通百姓的肩上。原本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高税负的压迫下变得难以为继。清朝的末日,看不到任何希望,人民的生活陷入黑暗。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革命先驱孙中山成为总统,中华民族终于从清朝的黑暗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然而,民国政府上台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清朝遗留下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曾经割让的土地能否收回?欠款是否继续偿还?清朝承诺出让的主权能否重新收回?
在《中华民国成立孙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中,明确表示:中华民国不打算收回清朝所割的领土,也不承担清朝的债务,而是由新政府自行偿还。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大的争议,通常情况下,政权更替意味着对旧政权的一切否定。然而,中华民国选择承认这些屈辱的条约,虽然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但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
当时,中华民国政权并不稳定,清朝可能会得到外国势力的支持,进而卷土重来。因此,为了稳住局势,民国政府选择与西方列强妥协,获得他们的支持,从而彻底打垮清朝,保障新生政权的稳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主席提出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句话清晰表明,新中国不会承认过去的屈辱条约。1949年9月29日,《共同纲领》通过,明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所有不平等条约都将被审查,并决定是否废除、修改或重订。”
《共同纲领》的发布标志着新中国的崛起,我们不再是过去那个软弱的清朝,也不是单纯依赖外力的中华民国。我们是一个崭新的、强大的国家,决心摆脱屈辱,重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