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诸葛亮治理蜀汉的不同面向。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几乎成了“优秀宰相”的代名词,历代都对他推崇备至。史料中记载,诸葛亮去世不久,四川的百姓就纷纷要求为他修建庙宇。刘禅虽然没有同意,但百姓依然私下祭拜他。根据《三国志·后主传》的记载:
“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於道陌上。”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在四川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望。
然而,事情并不像表面那么简单。鲁迅先生曾指出,东汉时期中国社会普遍充满迷信。秦汉时期,神仙、巫术的观念广为流行,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巫风盛行,鬼道愈炽”。就连曹操,在经历了一场大瘟疫后,也一度打消了篡夺江山的念头。
以四川为例,当时的五斗米教领袖范长生,因在四川有大量信徒,蜀汉政府给予他特殊待遇。史书记载:
“长生博学,多艺能,年近百岁,蜀人奉之如神。”——《资治通鉴·晋纪》
因此,在那个信仰和迷信较为盛行的年代,四川老百姓祭拜诸葛亮,未必完全是因为深厚的敬爱。事实上,连魏国灭蜀的将领邓艾,在四川也被百姓祭奠。邓艾在绵竹建立“京观”,用战死士兵的人头堆成塔,以此来纪念自己的战功。尽管邓艾为蜀汉敌人,但四川百姓并非因他有任何特殊功绩,而只是视他为一种“凶神”。
有趣的是,到了西晋时期,在《洞渊神咒经》这本书中,不仅邓艾被列为“凶神”,连诸葛亮的继任者蒋琬也被列在其中。这显示了即便是继任者,也未必在四川百姓心中拥有理想的形象:
“道言,中国有大鬼主,邓艾、钟士季、赵凶、王莽、李哉、杜周、刘斗、王离、夏侯婴、蒋公琰、南阳叶公、北里夏支、萧何、由白、韩信、佃进……”——《洞渊神咒经》
这其中的“蒋公琰”,指的就是蒋琬。
但这并不是说四川百姓祭奠诸葛亮,纯粹是出于对他的负面看法。兰台的意思是,虽然百姓祭拜诸葛亮,但也不能仅凭这点就推断出他们对诸葛亮怀有深厚的敬意。
事实上,诸葛亮去世后,四川的一些官员便开始上书刘禅,批评诸葛亮的“黑状”。其中一个批评的核心就是,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北伐行动的暂停,四川百姓松了口气。史书《三国志·后主传》记载了李邈的上书内容:
“十二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李邈认为,诸葛亮的去世使得四川人民得以喘息,解除了一种沉重的压力。刘禅听后愤怒,将李邈投入监狱并加以诛杀。
李邈本身来自四川广汉郪县,过去他曾因对刘备进军四川提出反对意见,表示刘备不应夺取刘璋的地盘。在刘备听取了李邈的意见后,曾想杀李邈,但由于李邈家族在四川有一定的影响力,最终在诸葛亮的求情下得以保命。
李邈性格直率,不怕得罪人,《三国志·裴松之注》曾提到:
“臣松之案耆旧所记,以朝、邵及早亡者为三龙。邈之狂直,不得在此数。”
这意味着李邈口无遮拦、敢于直言,因此他对诸葛亮的评价,更具可信度。
而从史料来看,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过度集中资源进行北伐,导致了四川老百姓的广泛不满。尽管诸葛亮以公正严明的执法让百姓暂时安抚,但依然有很多人对他充满怨言。《资治通鉴》提到:
“诸葛亮佐备治蜀,颇尚严峻,人多怨叹者。”
此外,陈寿也指出,诸葛亮虽然严格执政,但他“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诸葛亮的北伐带来了什么后果呢?
当时四川的许多百姓,听说要征兵参加北伐,纷纷逃避。据《三国志·吕乂传》记载:
“丞相诸葛亮连年出军,调以诸郡,多不相救,乂募取兵五千人诣亮,慰喻检制,无逃窜者。”
与此同时,根据《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的记载,蜀汉在诸葛亮执政期间曾发生过五次农民起义。
兰台并不是要否定诸葛亮的能力,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位非常能干的统帅和宰相。正是因为他的卓越才智,才使得蜀汉能够与曹魏对抗。然而,问题在于,他的能力是否真正造福了四川的老百姓?四川人是否愿意看到自己的资源被集中用来进行北伐?
从李邈以及后来的谯周等地方官员的态度来看,他们未必认为诸葛亮的北伐对四川百姓有利。实际上,四川人民更多的是希望能过上安稳的日子,而非被拖入不断的战争中。
历史上,类似的例子也并非孤例。唐朝时期,安史之乱后的河北地区便有类似情况。魏博镇的节度使田布因未能及时支付军饷,导致军队起义,最终田布因无法应对愤怒的军队而选择自杀。
这个故事和四川百姓的情绪很相似。如果当时四川的百姓能够开口,他们也许会喊出:
“丞相瘦己肥国,蜀人何罪?”
因此,诸葛亮死后,四川百姓因暂停北伐而庆祝并非没有可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