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欧洲历史上善打仗的国家,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德国,因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似乎常常单挑整片欧洲。但在德国还没有成为欧洲主角之前,真正最擅长打仗的并不是德国,而是瑞士。
现在的瑞士是永久中立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没有直接卷入战事,和平的形象几乎已深入人心。但是如果把时间拉回更早的欧洲史,瑞士其实曾经是个非常善战的力量,很多欧洲战争的画面都能看到瑞士人的影子。
地理与经济的原因让瑞士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瑞士位于阿尔卑斯山脉,大半都是山地,土地并不富饶,资源也不丰富。于是有句常说的話:瑞士在欧洲的屋脊上,环境美好但土地贫瘠。这种条件促使早期的瑞士人寻找另一种生存之道——发展雇佣兵。欧洲历史上到处都能看到雇佣兵的身影,从古希腊、罗马帝国到波斯帝国,战场上都需要善战的人。山地和草原的居民往往更擅长打仗,瑞士也因此走上输出兵员的路子。
从15世纪起,瑞士各州政府大规模培养兵员,广泛输出给欧洲各国作战,从而诞生了声名显赫的“瑞士雇佣兵”。这些士兵与一般雇佣兵不同,他们大多是自由民或公民,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瑞士雇佣兵以忠诚和勇敢著称。作战时,他们常用长矛兵的阵形,讲究严密的团队协作,要求士兵在危急时刻保持冷静、听从指挥。久而久之,他们的纪律性越来越强,深得欧洲各国的青睐。
因为瑞士雇佣兵的战斗力确实强,许多君王都愿意雇用他们。但也有一个矛盾:当两国都雇佣瑞士兵时,战争就有可能变成瑞士人在彼此之间的对抗。这也是后来瑞士坚持中立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16世纪的比科卡战役(1522年左右),瑞士长矛兵作为进攻力量,但在泥泞的战场上遭遇失败,几千名瑞士雇佣兵溃退,名声一度受到冲击。尽管如此,瑞士雇佣兵的战斗力并未因此消失,后来的战事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还有几次著名的事件,进一步凸显了瑞士雇佣兵的身影与勇气。1527年5月6日,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发动战争,攻打罗马教皇时,保护教皇的瑞士禁卫军共有189名,最终战死了147人,牺牲惨烈却名誉卓著。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镇守路易十六的瑞士近卫队在保护国王的行动中,损失惨重,786名成员牺牲。
1981年又有一次重要事件——教皇若望保禄二世在广场遇刺,幸亏瑞士近卫队保护在场,教皇因此获得性命,现代的教皇卫队至今仍由瑞士人担任。
维也纳会议后的历史把瑞士与中立紧密联系在一起。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宣言明确规定瑞士应维持中立,以防止拿破仑式的冲突再度扩大。于是瑞士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中立传统,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中立国之一。为了坚持中立,瑞士在国际事务中通常采取低调态度,长期以来也没有让自己卷入各类军事联盟的对抗中。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瑞士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国际事务的运作,例如在2002年正式加入了联合国,但仍坚持以中立和独立的外交原则为核心。
总的来说,瑞士的历史是从山地小国走向雇佣兵强国,再走向以中立著称的和平国家的独特历程。今天,人们提及瑞士,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它的中立与和平,但不可忽视的是,欧洲历史长河中,瑞士人曾经以勇敢和纪律,给战争留下了深深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