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长征,而一些留在苏区的红军队伍则继续顽强斗争。领导这支队伍的有项英、陈毅、陈潭秋、贺昌和瞿秋白,他们展开了一场艰苦异常的三年游击战。
历史上,有三支红军部队因遭遇极度困苦而闻名。第一支是东北抗联,他们要面对的是几十万日军的围剿,且每年长达六个月的寒冬中,许多战士因极寒和饥饿而死。第二支是西路军,他们经过艰难的河西走廊后,由于缺乏后勤支持,又没有优势的地理条件和兵力,最终几乎全军覆没。西路军的战士不仅面临着死伤的威胁,许多还被敌人残忍折磨致死,马家军的暴行令人发指。
第三支部队是南方的红军游击队,这支队伍在苏区坚持了艰难的斗争。南方红军的情况尤为困苦,队伍中的大约三分之二是地方工作人员和伤员,装备十分简陋,很多人仅有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更为严峻的是,敌人已经修筑了密集的碉堡,并设下铁丝网,封锁了整个地区。苏区的群众也被强行迁移,无法自由活动,更无法支援红军。
这些红军游击队员们不仅要面对敌人的追击,还要忍受饥饿和寒冷,生命随时面临威胁。正因为如此,三年的游击战几乎成了“炼狱”,在这种极限环境下,许多人选择了投敌或开小差,其中不乏一些高级干部。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陈毅曾对一名红军高级干部,龚楚,说过一句话:“老龚啊,革命实在太艰苦了,你如果熬不下去,可以走。但有一点,千万不要出卖同志,不能让大家的鲜血染红你的顶戴花翎。”(金一南“文汇讲堂”语)
陈毅口中的“老龚”就是龚楚,红军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龚楚是最早投身农民运动的三位领导之一,他与彭湃、教员一起为农民运动作出了贡献。1927年5月,龚楚便带领“北江工农讨逆军”起义,并在随后的南昌起义中参与其中,成为了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
在这之后,龚楚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为红四军的关键人物之一。特别是在红四军前委成立后,龚楚与朱德、毛泽东一道,被选为红四军前委三人小组的成员,领导了重要的军事行动。
然而,龚楚的革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1932年,他由于被扣上“右”的帽子而遭遇严重的组织打击,失去了职务。尽管过了一段时间,他被重新启用,担任了粤赣军区司令员,但因在打土豪过程中态度过激,再次被开除组织。这些经历令他思想动摇,产生了动摇的念头。
1934年,红军在长征前夕,龚楚被任命为中央军区参谋长。那时的南方游击队面临着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形势非常艰难。尽管如此,陈毅仍然对龚楚心存疑虑,担心他会投敌。
1935年初,为了突破敌人的封锁,红军采取了分路突围的策略,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粮食和物资的匮乏使红军的处境更加艰难。陈毅曾写诗描绘这一困境:“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龚楚的立场逐渐动摇。1935年5月2日,他决定叛变,向敌方投降。
当时,广东军阀余汉谋听说龚楚投降的消息后,极为高兴,迅速任命他为粤军游击司令,准备利用龚楚的“红军高级干部”身份来打击红军。龚楚叛变后,开始策划捕捉原来的同志,他甚至打算借助何长林的介绍信来引诱项英和陈毅前往广东。然而,陈毅对龚楚的背叛早有察觉,并且通过敌人发布的新闻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怀疑。敌人公开悬赏捉拿龚楚领导的红军,陈毅敏锐地意识到其中的异常,最终挫败了龚楚的阴谋。
虽然龚楚投降了敌人,但叛徒的命运并不如他所愿。在抗日战争期间,龚楚只被安排到孙连仲的五战区担任上校参谋处长,成为了一个名存实亡的角色。抗战胜利后,他被彻底排除在军界之外,最后只得在广东担任了一个参议会议员的冷板凳角色。
1949年,国民政府撤退到台湾后,龚楚被抛弃,孤身一人留在香港,直到80年代他才敢回到大陆,但直到1990年秋天,他才在得到有关部门答复后,踏上了回乡的路。
1995年7月24日,龚楚在乐昌县长来镇的家中去世,结束了他的一生。
龚楚从一个革命英雄,到最终成为叛徒,他的命运令人唏嘘不已。尽管他背叛了自己的信念,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依旧无法逃脱被遗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