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上有种说法,叫“五代耗尽英雄气,两宋尽是鼠辈出”。这种说法认为,五代十国时期因为是武夫当家,而武夫之间互相干仗,所以战斗力很强,而相比之下,宋朝面对北方的胡人长期保持妥协态度。这种说法名义上是凭吊五代十国那会儿的武德充沛,对两宋的软弱慨叹。其实是骨子里觉得五代十国应该长期维持下去。
比如我的一个读者就认为,如果五代十国的局面长期保持下去,就没有后来的蒙古人、女真人入主中原的事情了。
其实我觉得,很多人对历史的了解,都是局限于纸面+幻想,才会有这么不切实际的幻想。
1、五代武德充沛?大笑话
首先,五代十国这段时期,华夏大地确实天天打仗,那会儿也的确是武夫当家。但是,如果认为这样的局面下,五代十国就能避免后来两宋的悲剧,我只能说这想法实在太不切实际了。
一般认为,五代十国的主要历史,是从朱氏梁朝(五代后梁)开张算起,到赵匡胤做皇帝为止。当然,我说主要是因为主要之外还存在一些非主要的情况。比如在朱氏梁朝开张之前,杨氏吴国(十国的南吴)就存在了。此外,北宋到第二代君主赵光义在位期间,十国里面的吴越国和北汉也都一度存在。
五代十国其实主要是以五代时期——即朱氏梁朝、沙陀唐朝(后唐)、石氏晋朝(后晋)、沙陀汉朝(后汉)和郭氏周朝的历史为主,十国算是辅助存在。
其实五代时期,五代和胡人之间的较量,大趋势来说,也是五代不断吃亏的过程。
先说朱氏梁朝。在五代里,朱氏梁朝地盘最小,甚至还不如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后的石氏晋朝。朱氏梁朝在位期间,一些势力较小的藩镇臣服于梁朝,但是稍微有点本钱的藩镇压根不理睬梁朝。而梁朝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局面。此外,有时候,梁朝和契丹人也有合作、有冲突。所以那时候,藩镇混战,老百姓只能遭殃,在朱氏梁朝时期,契丹人实现了资源发展和整合,实力激增。
朱氏梁朝被沙陀唐朝结束。沙陀唐朝时期,其实已经有北方的州府被契丹人占领。沙陀唐朝最终也被大将石敬瑭勾结契丹人灭亡。契丹人借此拿到了燕云十六州,实力继续激增。
石敬瑭做了皇帝,建立石氏晋朝、不过,石敬瑭死后,晋朝皇帝石重贵和契丹人反目,最终引发战争,契丹军队长驱直入,契丹皇帝也一度君临中原——这就是所谓的五代十国抵御胡人武德充沛?抵御到契丹皇帝都在开封登基了?
不过契丹朝廷不大擅长治理中原。所以原晋朝藩镇刘知远趁机驱逐契丹人,建立沙陀汉朝。沙陀汉朝持续四年时间就一分为二:主体部分被大将郭威建立郭氏周朝,其余的部分被沙陀汉朝的残余势力继续统治,这便是历史上的北汉。
北汉自问自己打不过周朝,于是北汉臣服于契丹。在契丹支持下,周朝和之后的宋朝都一度拿北汉没招。
所以,在五代“武德充沛”的局面之下,契丹越来越强,甚至还发展出北汉这类仆从国出来。我们真不敢想象,如果五代十国的混战延续下去,在后来,胡人会做大到什么水平?
2、大分裂不利于中原势力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大分裂,往往是中原势力吃瘪,胡人势力做大。比如秦末战乱,匈奴趁机做大。等到汉武帝时代想要打崩匈奴,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天下户口减半。
一样的,因为五代十国时期,五代统治者对契丹人的“赞助”,这倒是北宋的赵二多次北伐契丹,都吃了大亏。甚至契丹人还有了一举荡平宋朝的想法。檀渊之盟那会儿,如果不是宋朝实现局部统一,怕是北宋会提前崩溃。
南宋后期,金、南宋、西夏三方火拼,导致蒙古人做大。
所以,五代十国这种大分裂局面长期持续下去,就能避免后来的蒙古人、女真人入主中原?我只能说想多了。
并且,五代十国的战乱也导致华夏的伦理、文明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如果战乱持续下去,华夏文明怕是真的会被连根拔起。
所以,奉劝诸位不要赞叹五代十国。五胡十六国都比那会儿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