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中央为许多英雄战士举行了授衔仪式,表彰他们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这些战士一生为革命事业拼搏,他们理应得到这样的荣誉。然而,其中有一位开国上将黄永胜,他的命运却经历了极大的波折,发生了大起大落的变化。
黄永胜,湖北咸宁人,原名黄叙钱。1927年,17岁的黄叙钱前往盘阳县,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正式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同年,毛主席策划的秋收起义爆发,黄永胜参加了起义,并且在起义结束后跟随红军前往井冈山。在井冈山期间,他晋升为红军班长,开始在革命队伍中逐步崭露头角。
在随后的长征和解放战争中,黄永胜表现出色,立下了赫赫战功,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曾担任过重要的司令员职务,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凭借自己的战功获得了开国上将的军衔,成为了党和国家的功臣之一。
然而,黄永胜的命运并没有因此顺利。到了1960年代,他与林彪逐渐关系亲近,并且在林彪的照顾下,成为了解放军总参谋长。但随着林彪事件的发生,黄永胜作为林彪的亲信,也受到了调查,并被判刑13年。
虽然黄永胜被判刑,但他并未在监狱里度过太多时光,由于身体状况严重,他被安置在青岛生活。晚年,中央对黄永胜十分照顾,他的孩子们也都来到了青岛陪伴他。
有一次,黄永胜的儿子问他,最好的上级是谁?黄永胜没有任何犹豫,脱口而出:“如果不算毛主席的话,那就是罗帅和陶铸了。”这番话令儿子感到非常意外,因为在战争期间,林彪对黄永胜的赏识和重用,使得他在许多人心中,林彪无疑是最重要的上级。那么,为什么黄永胜没有提到林彪呢?
黄永胜解释说:“当然,林彪也是我最好的上级,但他当年为什么要跑呢?”对林彪,黄永胜有着深深的感激,但也有无奈的情感。
在黄永胜提到的三位重要上级中,毛主席无疑占有特殊的位置。黄永胜出生贫寒,小时候家境困苦,仅读了一年书便参军。当他参与毛主席策划的秋收起义时,第一次接触到毛主席,并深深信服毛主席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黄永胜的名字其实是毛主席亲自为他改的。当时,黄永胜的名字是“黄叙钱”,毛主席在得知后说:“你的名字和钱有关,但我们的战士不能只讲利益,应该起个能代表永远胜利的名字,叫‘永胜’吧。”黄永胜听后非常喜欢这个名字,从此更加崇敬毛主席。
另一个黄永胜极为敬重的领导是罗荣桓,简称罗帅。黄永胜与罗帅的关系非常深厚,他曾在罗帅手下工作多年。罗帅与林彪相比,性格温和,从不打骂士兵,而是通过讲道理、动感情来鼓励他们。在秋收起义时,军队缺粮,大家只能吃南瓜充饥。许多战士因为饥饿而走散,罗荣桓不仅自己忍受着饥饿,还亲自背起掉队的战士们的枪支,鼓励大家坚持下去。罗帅的这些行为让黄永胜深感感动,也因此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1963年,罗帅因病去世,黄永胜听到消息后深感痛惜,表示:“没有罗帅,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以后再遇到问题,我该请教谁呢?”
除了毛主席和罗荣桓,黄永胜还提到了陶铸。黄永胜与陶铸的关系相对较少,但陶铸对他还是产生了很大影响。陶铸是黄永胜的上级,曾在工作期间对黄永胜照顾有加。虽然两人后来的交集不多,但黄永胜一直感激陶铸对他的帮助。在工作中,陶铸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和领导力,让黄永胜学到了很多,并且对黄永胜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支持。黄永胜自己也常说:“有这些好上级,才有了今天的我。”
对于黄永胜来说,这三位领导无疑是他革命生涯中的指路灯。尽管他提到的“最好的上级”没有包括林彪,但他对林彪的情感却十分复杂,既有感激,也有无法言说的无奈。这些复杂的情感,成为了黄永胜晚年生活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