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4年之间,国家并没有设立专门的“国家主席”职位,行使国家主席职权的,是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这个机关。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于是国家主席制度才确定下来。那时,毛泽东担任国家主席,朱德担任副主席。
到了1959年,刘少奇当选为国家主席。选举时共有1157张选票,其中1156张投给了他,只有一张票没有投给刘少奇。虽然这唯一的一张票并没有改变结果,但公众还是很好奇,那位没有投票的人到底是谁。下面就为你讲讲缘由。 毛泽东当选中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后,因为工作太忙、精力耗费很大,担心无法兼顾党内事务,他在1957年提出一个想法:不再继续连任国家主席,而只当党的主席。这个提议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人认为国家主席这个岗位,还是应该由毛泽东来担任。 毛泽东的态度很坚决,他希望腾出时间,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事。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人理解他的初衷,于是对党内外的人进行耐心疏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同意毛主席不再参选下一任国家主席。 既然毛主席不再参选,接替的人选就需要再商量。尽管毛主席并没有明确提名,但在党内外,人们对两位人选的呼声都很高:朱德和刘少奇。朱德本来就是副主席,如果按照国家主席的选举流程,他自然会是接班人选之一。再者,朱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因此被认为接任国家主席众望所归也在情理之中。 但刘少奇在党内外的影响力也很深厚。他自1943年从新四军回到延安后,一直协助毛主席处理党和国家的大事。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两次离京时,都是由刘少奇代理主持日常工作;他在政务管理方面经验丰富,组织能力强。 综合考虑后,大家还是认为朱德更适合接替毛主席,担任第二任国家主席;而刘少奇则被列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人选。当书记处把新一届领导人名单交到朱德桌前时,朱德表示:刘少奇同志更适合担任国家主席,至于他自己的新职务,完全听从党和国家的安排。 朱德之所以推荐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理由很明确:第一,刘少奇比他年轻,精力更充沛,去基层考察、出国访问等事务都能胜任。第二,朱德的工作重点当时还在军队建设,政务方面需要有更丰富经验的人来处理,毛主席也多次表示,日常事务基本都是由刘少奇在管。因此,让刘少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确实更为合适。 在朱德的推荐下,大家把票投给了刘少奇。结果在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以1156票当选国家主席。值得一提的是,全场共有1157票,有一张票没有投给他——这张票正是刘少奇本人的出于谦虚和低调没有给自己投票,然而这并不影响最终的当选结果。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 encounter 了较大困难,刘少奇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推动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推动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同时,他还多次出国访问,与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朝鲜、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建立并巩固友好关系,为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外交关系的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