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近山:从勇猛到智谋的成长
“我算什么?一个放牛娃!我的勇敢是向徐帅学的,谋略是向刘帅学的,果断是向邓政委学的。”
——王近山
徐帅之勇
1930年,赤色风暴席卷大别山,一名身上流淌着蒙古王族血脉的15岁少年王文善,毅然改名为王近山,加入了红军。他希望自己像大山一样坚强,因此取了“近山”这一名字。
在那时,革命形势异常严峻,红军缺乏干部。1931年,王近山年仅16岁,却在硝烟弥漫的战斗中,快速晋升为连长。成为连长后,他渴望上战场,毫不犹豫地冲锋陷阵。一次战斗中,他心怀必死之决心,抱着敌人滚下悬崖,敌人死了,而他却奇迹般生还。从此,他得到了“王疯子”这个外号。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王近山不仅死里逃生,还迅速晋升,先后成为营长、团长。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徐向前元帅的教诲。徐帅的作战风格充满勇气,每当战局胶着或危急时,他总会亲自带领旗手和号手,站在战斗最危险的地方。徐帅的勇敢影响了整个红四方面军,大家都变得敢打硬仗、不怕艰难困苦。
1933年秋,红四方面军迎战四川军阀刘湘的“六路围攻”,王近山带领红28团奋勇拼杀,几乎拼光了整个团的力量,自己依然坚守在前线。次年夏,红军开始反攻,28团误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圈,但王近山毫不畏惧,带领全团拼死突围,将敌军一个旅消灭。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与川军展开恶战,敌军突然突破防线,许世友军长命令王近山率28团进行反攻,王近山带着旗帜冲入敌阵,胸部中弹昏迷倒地,但在徐向前的呼喊声中苏醒,并坚持指挥,直到头部中弹昏倒。
徐向前看到王近山被打得血肉模糊,心中又心疼又敬佩。
刘帅之谋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王近山成为了该师的副团长。刘伯承在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中提到王近山时,称他是个勇猛的虎将,但也指出,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谋略。
刘帅一语道破关键:“指挥员不能只等同于一个冲锋陷阵的士兵,因为你还要发号施令,决定成败。”他强调,作为指挥官,不仅要有吕布的勇猛,还要有张良、诸葛亮的智慧。
王近山深受启发,决定在刘帅的指导下提升自己的谋略水平。他开始努力学习军事理论,虚心请教,不断成长。经过刘帅的教诲,他的作战艺术得到了质的飞跃,从一个只会猛打硬拼的将领,逐渐成长为一个既勇敢又有策略的指挥官。
1948年7月,刘邓大军计划攻打襄阳,王近山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战略:绕过山头,直接攻城。结果,襄阳仅用一周时间就被拿下,成功打破了敌军的防守。刘伯承对此评价道:“王近山指挥的6纵起主导作用,襄阳之战是一个小型模范战役。”
邓政委之断
邓小平,以果断著称,也深深影响了王近山。1943年,王近山接到任务,要带领386旅16团保卫延安,同时保护大量非战斗人员转移。在这条充满险阻的路上,王近山凭借自己的果断,成功突破敌军封锁线,并在洪洞县附近准备伏击日军。
当日军进入16团设下的陷阱时,王近山带领部队发动攻击,3小时内消灭了120余名敌人。王近山利用地形巧妙设置伏击,让敌人措手不及。战后,毛泽东握住王近山的手称赞:“吴下阿蒙,了不起!”
总结
王近山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领,也是一个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成长的军事指挥员。从刚加入红军时的懵懂少年,到后来的智勇双全的“吴下阿蒙”,他的成长离不开他身边那些杰出的指挥员们:徐向前的勇敢,刘伯承的谋略,邓小平的果断。在战火中历经23年,王近山一次次从死亡边缘逃脱,身上的伤疤也见证了他作为一代虎将的辉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