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章丘区刁镇街道旧军村,一座承载着儒商传奇的古建筑正经历着涅槃重生。作为旧军孟氏“祥”字号的家族故居,孟氏故居不仅是近代商业文明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2025年6月5日,这座被列为章丘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正式启动系统性修缮工程,以“修旧如旧”的理念实现历史风貌与现代保护的完美平衡。
历史底蕴 文化根脉
孟氏家族自清康熙年间以布匹贸易起家,历经百余年的经营,形成横跨全国的商业网络,其麾下的瑞蚨祥、谦祥益等商号创立的“祥”字号儒商经营理念至今仍被视为诚信经商的典范。孟氏故居整体坐西朝东,合院式建筑群,分为北院与南院,占地面积 519 ㎡,建筑采用砖、石、木混合结构,尖山式硬山建筑,门楼为合瓦屋面,其余均为干槎瓦屋面,木构架分别为抬梁式、三角式木梁架。2005年7月6日,孟氏故居被正式公布为章丘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加强孟氏故居文物本体保护,刁镇街道办事处在区文旅局的帮助指导下,自2023年开始,积极申请济南市级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用于保护修缮工作。自6月5日正式开工以来,刁镇街道办事处每周由分管领导带队,召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召开现场项目调度会,督导修缮保护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并对施工注意事项进行安排部署。
匠心修缮 技术革新
本次修缮工程由济南齐鲁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设计,济南舜泉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山东鸿扬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施工,采用“最小干预”与“可逆性”最小干预保护理念。工程团队通过屋面揭顶、木构架加固、墙体修复等工序,对梁、檩、椽子等木构件进行精细化维修。在屋面施工中,工匠们采用传统“号垄”工艺,按底瓦坐中法重做合瓦与干槎瓦屋面,确保瓦件完整率高达95%以上。针对木构件糟朽问题,创新采用环氧树脂加固技术,既保留了古建筑的原真性,又提升了结构安全性。
灵活应对 保证工期
为保障工程进度高效推进,施工单位在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的前提下,科学调整施工方案,灵活应对连续阴雨天气挑战。通过搭建防雨棚、铺设防水布、增设排水泵等物理防护手段,结合错峰作业、分段施工的流程优化策略,雨天在室内施工,进行梁架检修更换,木构件油饰施工,室内空鼓墙面修缮,室内地面青砖检修铺装,多措并举,确保雨天施工安全有序。
加快施工 稳步推进
本次修缮不仅排除了建筑安全隐患,更通过可逆性保护措施为未来研究留足空间,使这座百年古宅真正成为“活着的文化遗产”。目前,北院北厢房及南厢房屋面修缮,室内外墙体修缮,地面青砖铺设,室内梁架油饰施工已经全部完成。北院倒座屋面修缮,室内外墙体修缮,地面青砖铺设已经完工。截至2025年10月15日,修缮工程已施工过半,现正在紧张有序施工中。
古楼修缮 旧韵长存
孟氏古楼保护修缮工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自2018年以来,刁镇街道办事处在区文旅局的帮助指导下,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方案,屋面修缮将揭顶检修椽望,更换破损瓦件,恢复“仰瓦合瓦”的传统屋面形制。墙体修复采用“挖补酥碱青砖”工艺,修补室内墙面,重现青砖黛瓦的素雅风貌。木构架加固采用传统榫卯修复技术,对承重梁架进行碳纤维加固,既保古意又增安全。环境整治将拆除遮挡古建的现代构筑物,疏通排水系统,恢复“四水归堂”的传统排水格局。
圩墙修缮 古韵生辉
旧军古圩墙修缮保护工程在区文旅局的帮助指导下,自2014年开始,先后实施三期抢救性保护修缮,主要针对古圩墙面临的“植物侵蚀、墙体坍塌、裂隙发育、排水不畅”四大核心病害,由济南舜泉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监理,山东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施工,修缮工程采用“最小干预、最大保留”的原则,实施六大核心措施。植物清理采用“人工+机械”组合工艺,分类移除根系侵害的乔木灌木,防止二次破坏。对坍塌段实施“土方清理—分层夯筑”工艺,恢复圩墙原始轮廓,采用4:6灰土掺入高模数硅酸钾增强墙体强度。裂隙与冲沟采用“锚杆加固+灰土回填”技术,通过锚杆固定灰土外壳,确保结构稳定。增设U型排水沟与塑料管排水系统,构建“外排内渗”的立体排水网络,解决雨季积水难题。脱落灰土外壳采用“锚杆固定+夯筑支撑体”工艺归安,恢复圩墙素雅古朴的外观风貌。周边环境实施透水砖铺装与本土植被绿化,打造“圩墙-绿地-步道”三位一体的景观空间。截至2025年10月15日,古圩墙四期工程设计修缮方案已招标,下一步将按照相关程序逐步推进。
文化传承 古韵长青
近年来,刁镇街道办事处系统推进重点文物工程实施,为历史文化遗产筑牢坚实根基,成功完成孟氏古楼、旧军古圩墙(一期至三期)等修缮保护项目,孟氏故居修缮工程正在进行中。下一步,刁镇街道办事处将持续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依托孟氏古楼建设儒商文化传承中心,继续深挖旧军孟氏家族“以儒经商、诚信利他”的经典事迹;同时以旧军村山东省传统古村落、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为支撑载体,积极谋划项目,申请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对村内古建筑及相关文化遗址有序开展保护修缮和恢复重建,建设金旧军传统文化传承中心,推动静态遗存与动态传承相结合,让文物保护成果真正惠及当下,服务于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让古建筑以崭新的姿态续写儒商文化新篇章,建起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编辑:魏雪莲
二审:周爱军
三审:杨本超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此内容整理自“爱章丘”,如有侵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