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国民党的腐败问题却愈演愈烈,甚至比战时更为严重。许多国民党官员趁机大发“接收财”,这引起了高官邵毓麟的警觉,他认为这种现象为未来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
所谓的“接收”工作,实际上更像是“劫收”、“劫搜”甚至是“抢搜”。接收机关遍布全国,数量庞大,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比如,天津就有26个接收单位,杭州有28个,北平有32个,而上海的接收机关多达89个。这样一来,各种机关重复接收,同一批敌伪物资可能会被接收三四次,甚至五六次。每经过一次接收,物资损失就多一次,流弊严重。以某地的2500辆汽车为例,经过几轮交接,最终只登记了5辆,而且全都是破旧不堪的废车。这个情况让所有有良心的人都感到痛心。
接收过程中的混乱更是层出不穷,各种不同的机关争夺物资,跨行业、跨地区、跨职权的接收现象不断发生。在上海、北平等大城市,军事机关的接收尤为突出。就连海南岛这样一个地方,按理应该由农林部负责接收的农业单位,竟然被经济部抢先接收了大部分,农林部只接到两个单位,其他部门争抢的情况不胜枚举。
国民党政府的这些失序行为,不仅影响了社会生产,还给民众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南京政府派到粤桂地区的清查团发现,许多接收的车船根本无法使用,很多工厂也不能恢复生产。经济部在海南岛接收的43家工厂中,24家完全停工,只有一小部分继续开工。在榆亚区接收的唯一热带产业试验场,在多次交接和抢夺中,完全被毁坏了。其他地方的接收物资也大多损坏严重,比如粮食部接收的长江碾米厂储存的100多万斤大麦,因虫蛀而全部丢弃;在徐州,陆军联勤总部接收的粮食仓库,存储的山芋和杂粮因漏雨而霉烂;而在海南岛接收的200多艘船舶,几乎全部报废,只有少数几艘得以修复。
国民党的这些“接收”行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老百姓不禁感叹:“盼中央,望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在这种情况下,邵毓麟无法忍受下去了,他向蒋介石提出警告,称这样下去,国土虽然收复了,但民心已经丧失,国家也将陷入困境。然而,蒋介石对此并不重视。即便是上海市长钱大钧贪污了42亿元,蒋介石也只是淡然一笑,认为这是“小问题”,并没有追究。
随着清查工作的推进,发现了大量的贪污案件,尤其是1946年9月揭发了50亿元的贪污案,9月30日《解放日报》又公布了一批高达430亿元的贪污案件。但蒋介石害怕丢脸,命令媒体不要报道这些案件,以免影响政府形象。结果,只有一些低级官员的小贪污案件被公开,大的丑闻则被掩盖。
邵毓麟深知这场腐败风暴的严重性,警告蒋介石:“我们虽然赢得了战斗,但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未来的前景一片黑暗。”国民党官员的腐败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想要继续维持政权几乎不可能。因此,抗战胜利仅四年后,蒋介石就被迫退守台湾,这一切并不令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