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惨烈的战场之一就是苏德战场。1941年6月22日,德国悍然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分三路大举入侵苏联,德国的目标是尽早占领莫斯科,完成战略突破。然而,初期德军的攻势势如破竹,几乎没有给苏联军队任何反击的机会,导致苏军高层每天收到的战报都是哪里被突破、哪里损失惨重。此时,许多苏联人对战争前景感到非常悲观。
虽然在战争前,苏联的武器数量—包括火炮、飞机和坦克—都超过了德国,甚至在兵力上也不处于绝对劣势,但苏联红军的指挥体系却出了问题。那时,苏联军官中有75%的人任职不到一年,许多有经验的指挥官被清洗掉,这导致了他们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正因为如此,苏军在初期便出现了大规模的溃败。
战争爆发前,德国的侦察机频繁越境侦查,苏军的指挥官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也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进行反击,甚至连必要的撤离准备都没有做好。结果,在战争爆发后的24小时内,苏联就损失了超过两千架战机,其中大部分还没有来得及起飞。而地面部队的抵抗同样在德国猛烈的进攻下迅速瓦解,许多重要的武器和装备根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到1941年第四个月,苏联的96%的飞机被摧毁,战损人员超过了300万,其中包括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在内的70万人被俘。在这种情况下,苏联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然而,德军的进攻并非一帆风顺。1941年7月16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兵团围困了斯摩棱斯克,眼看就要突破并占领通往莫斯科的大门,却被希特勒调去进攻基辅。这一决策虽然让德军在基辅战役中创造了俘虏65万苏军的战果,但也延误了进攻莫斯科的最佳时机,直到9月,德国才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
尽管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德军的兵力、武器装备都处于优势地位,苏军不仅士兵数量不足,甚至连必要的物资补给都严重不足。苏军高级指挥官朱可夫回忆说,虽然他要求能提供200辆坦克来加强防线,但这一小小的请求竟然也无法满足。在战争前,苏联坦克的数量曾超过25000辆,但在开战后,这些装备几乎都消耗殆尽。
在此情况下,苏联的反击似乎看不到希望。莫斯科一旦沦陷,对苏联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它不仅是苏联的首都,更是苏联抵抗的象征和士气的来源。因此,保卫莫斯科是苏联的生死之战,而斯大林对此深知。面对劝说他撤离的人,斯大林坚持要留下,因为他知道莫斯科的丢失等同于国家的灭亡。
然而,斯大林并非坐等敌人进攻。他手中有最后一张王牌——民兵。苏联红军的著名指挥官伏龙芝在苏联建国初期就意识到国家面临的安全威胁,决定建立一个强大的民兵力量来保卫祖国。伏龙芝为此制定了全民预备役的战略,每年苏联都会保持两千万以上的民兵力量。虽然这些民兵平时从事工人、农民、商贩等职业,但他们都会接受军事训练,重点培养像挖掘战壕、架设铁丝网等基本的作战技能,确保一旦发生战事,能迅速投入战斗。
更重要的是,伏龙芝还要求所有工厂在战时服从国家安排,迅速调整生产线支持战争需要。比如,原本生产车床的工厂在战争爆发后迅速改为生产冲锋枪,且其生产速度非常快,导致冲锋枪的产量在一个月内激增了近40倍。这些措施确保了苏联的物资供应得到有效补充。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全民预备役战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不到三天的时间,60万民兵就被动员起来,围绕莫斯科修筑了三道防线。令人吃惊的是,这60万人中有45万是妇女和儿童。虽然她们的年龄较小,力量较弱,但经过训练后,她们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她们成功修建了700公里的反坦克堑壕,挖掘了300多万立方米的泥土,建立了近4000个火力点。这些防御工事不仅为苏联的防线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也让德军在进攻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虽然德军依旧在人员和装备上占有优势,但苏联的全民动员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战力差距。随着战斗的持续,苏联逐渐等到了从中亚和远东调来的增援部队。更重要的是,天气条件也开始偏向苏联的有利一方。连日的雨水让德军的坦克和重型火炮陷入泥沼,推进速度明显放缓。而寒冷的冬季更是让德军在御寒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士兵们冻伤冻死无数,严重影响了德军的士气。
在这种逆转中,苏联终于迎来了反攻的机会。1941年12月6日,苏军在朱可夫的指挥下发动了反击,迅速夺回了包括罗加切沃、伊斯特拉等重要城市。到了1942年4月,苏军将德军赶到了莫斯科以外100至350公里的地方,成功保卫了莫斯科。
这场战争中,苏军士兵的英勇固然重要,但民兵和妇女们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正是因为他们修建的防线才让莫斯科坚守了这么久,给苏军赢得了反攻的机会。伏龙芝的预见性战略,不仅拯救了苏联,也确保了苏联能继续抗击纳粹侵略。
从这场战争中,我们可以看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并非空话。只有通过全民的努力和团结,才能在最困难的时刻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