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的功绩不容小觑,但为何他的历史评价却如此低呢?甚至有时候还不如赵构!
上期我们讲到乾隆皇帝对嘉庆的评价,而嘉庆给乾隆上庙号“高宗”,这让人不禁联想到李治的庙号“高宗”。李治的成就也很大,但为什么他的“高宗”称号也没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呢?
李治即位时,虽然武则天最终还政给李唐,但如果当时武则天继续掌权,那么李治岂不是成了亡国之君?有些人会说,李显和李旦也经历了武则天的掌控才被废除,但他们也只是傀儡,无法改变政权的实质。就像宋徽宗也有宋钦宗,但最终他们也只能沦为亡国之君,评价自然不会高。
李治的历史评价低,并非源于他初期的政绩,反而是因为他个人的一些行为和后期的表现。李治在刚上任时勤勉政务,成功开启了“永徽之治”这一时期,降低了粮价,稳定了民生,百姓安居乐业,人口逐步增加。他还推行科举改革,选拔寒门子弟,使得社会更加流动。在军事上,李治平定了漠北,征服东突厥,攻灭西突厥,使得唐朝的疆域扩展至中亚。李治还成功击败百济和高句丽,唐朝在他的领导下达到了鼎盛,疆域广阔,堪称前所未有的巅峰。
这些初期的政绩放眼整个华夏历史,李治也算是英明的君主之一。但为什么他的评价依然低呢?关键在于他后期的表现,以及他与妻子武则天的关系。李治不仅纵容武则天的权力,甚至在某些时候显得软弱无能。历史上,不乏男女主政的例子,像武则天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女主乱政”的典型。李治却在个人生活和政务上显得过于懦弱,他曾纵容武则天篡夺了本应属于自己儿子的权力,甚至不加以制止。
如果这些发生在现代社会,恐怕人们会对李治的评价更加苛刻。更何况这是发生在封建男权社会,李治对妻子权力的放任和与她的复杂关系,引发了不少批评。例如,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已经到了几乎失控的地步,武则天不仅在他面前反复练习权谋技巧,还做出了一些影响国家命运的决定。
与此相比,历史上还有一些像宋真宗的刘娥,她虽然有过与武则天类似的权力欲望,但最终并没有像武则天那样走得太远,反而以克制著称,因此也获得了较为正面的评价。
李治不仅在个人生活上表现不堪,他后期的政治决策也相当失败。比如他在任内任用宰相韩瑗,最后韩瑗被贬死,而李治也没有人敢直言规劝他。李治在战场上屡屡失利,诸如对突厥和吐蕃的失败,导致唐朝失去了不少领土。与此同时,天灾人祸频发,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更重要的是,李治后期的软弱无能和一系列失误,使得武则天得以更进一步的掌权,最终改变了唐朝的政局。正如《旧唐书》和《新唐书》所批评的那样,李治在对内外政务的处理上严重失职,导致国家政权动荡,最终陷入危机。
因此,李治的评价低,除了初期的成绩之外,他的后期失误和个人生活的种种负面影响,都让他无法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李治的庙号“高宗”,实际上比起赵构的庙号,还要更加尴尬。赵构虽然在内外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宋朝的稳定,至少他有保住一半江山的功绩;而李治,却因内政的混乱,最终被历史视为“亡国之君”。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在网络历史讨论逐渐成熟的今天,李治的历史评价逐渐有所改观。如今我们更能够客观看待他初期的成就,并不会像古代那样过于苛刻地评价他的整体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