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六个欧洲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罗马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这是欧洲经济首次展现出初步的统一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1991年,欧洲共同体进一步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不仅加强了经济合作,还逐步推动政治整合,最终形成了具备双重统一性质的欧盟。
在欧盟的创建过程中,法国和德国发挥了关键作用,投入了大量精力推动欧洲的实际统一。但回顾今天的局势,欧洲的完全统一似乎仍然遥不可及。那么,为什么尽管欧洲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近,却没有像中国那样在中世纪时实现大一统呢?
从地理角度看,欧洲位于北冰洋以南、地中海以北、大西洋以东、乌拉尔山脉以西,总面积约为101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4亿。它不仅是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大陆,还是全球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然而,尽管欧洲的面积与中国相近,但在这片超过10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存在着40多个国家。俄罗斯就占据了欧洲4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紧随其后的是乌克兰,面积也有60万平方公里。
这片分散的大陆之所以呈现出这种局面,与西罗马帝国的覆灭和东罗马帝国的衰弱密切相关。我们常常称欧洲的文化为“欧洲文明”,但从历史角度看,这一概念并非早期的历史现实。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其实更多是中东文化的传承。随着中东文化向地中海西部传播,才逐渐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形态。特别是依托地中海的海上贸易,这些文明得以繁荣。因此,称之为“环地中海文明”更为恰当。
地中海,位于欧洲南部,是一片战略意义深远的海域。它东西约4000公里,南北宽约1800公里,总面积超过250万平方公里,连接了欧洲、非洲和亚洲。自古以来,地中海不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也是多个帝国争夺的焦点。尤其是在苏伊士运河未开通之前,地中海只有一个对外出口——直布罗陀海峡。这条海峡宽度仅14公里,易于封锁,使得许多环地中海的古代帝国都致力于将地中海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将其变为专属内海。
古罗马帝国便是最成功的一例。经过数百年的扩张,公元前100年左右,罗马帝国达到了鼎盛,疆域涵盖了今天的南欧、东南欧、北非及中东,国土面积达到500万平方公里,与西汉王朝鼎盛时期的609万平方公里相当。可以说,古罗马鼎盛时期是“欧洲的大一统”阶段。
然而,罗马帝国的统一并没有扩展至今天我们认知的“欧洲”全境。事实上,中欧、东欧和北欧的地区,当时还处于蛮荒状态,远未被纳入欧洲文明的范围。此外,罗马的地形也限制了它的扩张。罗马向北扩张时,面临比利牛斯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的天然屏障,跨越这些山脉极为困难。即便有时攻占了英国或法国,罗马帝国也很难维持对这些地区的长久控制。
即便罗马帝国向东扩展,遇到的地理障碍也不可忽视。匈牙利、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附近的沼泽地带,不仅环境恶劣,而且容易遭遇野蛮的游牧部落袭击。这些地理因素限制了罗马帝国的扩展范围,也使得它始终只能维持环地中海地区的统一。
随着历史的发展,罗马帝国最终因外部入侵和内部腐败而灭亡,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两部分。在同一时期,中国和罗马帝国都面临北方异族的入侵。中国经历了西晋的灭亡,直至589年才实现统一;而西罗马帝国则在476年灭亡,随后的意大利、法国等地区被多个“蛮族”分割。东罗马帝国虽经过查士丁尼大帝的努力,暂时扩展了疆域,但很快陷入了长期的对峙局面,未能再度实现统一。
东罗马帝国和中国在应对外敌入侵时的表现,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路径。在中国,大唐王朝凭借李世民的英勇征战,成功击败突厥,疆域一度扩展到1300万平方公里,而东罗马帝国在面对阿拉伯人时却屡次失败。阿拉伯帝国迅速崛起,最终占领了环地中海的广阔地区,建立了强大的伊斯兰帝国。
这场历史进程中的差异,使得欧洲的统一之路变得异常复杂。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多个民族兴起,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欧洲文明。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逐步将波兰、俄罗斯等地的斯拉夫人、北欧的维京人以及匈牙利的马扎尔人等纳入了基督教势力的范围,建立了一个又一个新国家。
总的来说,欧洲的统一历史充满挑战,地理、文化、民族等因素共同影响着它的发展进程。不同民族的崛起和相互竞争,使得欧洲的统一始终面临巨大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