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这个乡,曾被写入中央办公厅编印出版的书中,还被收入《毛泽东文集》……丨乃清叙史
迪丽瓦拉
2025-10-20 17:33:13
0

张乃清,闵行区文史专家。长年研究乡土历史文化,著有《上海闵行文史丛书(第一辑10卷,第二辑11卷,第三辑3卷)》和闵行地情风物专集20多卷。史海钩沉,“今日闵行”与张乃清老师携手推出“乃清叙史”,让我们在一段段闵行史话中,感受江南人文的魅力——

上海解放初期,诸翟集镇及周边乡村地区,被划为上海市西郊区诸翟乡(今属闵行区华漕镇)。1950年7月,诸翟乡行政委员会成立。12月,诸翟乡被中共上海市郊工作委员会列入上海市郊区的试点乡镇之一,率先启动土地改革运动。1951年2月,诸翟乡土地改革运动全面展开。同年12月全部结束。

生产互助才有出路

1949年前后,诸翟乡分11个选区,总农户702户,3150人,耕地6700亩,人多田少。为了谋生,农民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来度日糊口,40%人家兼营小商贩,例如贩鸡贩蛋、贩蔬菜、贩柴火、贩粮食、“剪羊毛”、卖酒酿、捉鱼等等。最多的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兼营小商贩。然而,兼营小商贩“本小利薄”,收入极不稳定,赚的是“饿煞钱”。当时,贩一担柴火到上海去卖,头遍鸡叫就出门,傍晚三四点钟回家,赚不到六、七角钱。陆更浪的张连根,贩卖鸡蛋途中滑跌了一跤,一担蛋打碎,连本带利蚀得精光。农民刘阿毛贩了大批蔬菜到上海城区去卖,因市场饱和,菜烂了卖不掉,运出城区还需要出“垃圾钱”。结果,刘阿毛独身溜回来,上吊死了。乡民忙于兼营小商贩,土地上耕作粗放,农业生产逐年下降。虽然这里土质较好,但是水稻平均每亩只收400多斤,棉花平均每亩只收80斤左右。

南张村(地处诸翟集镇北郊,后称诸翟乡陈家角村南张生产队)是当时诸翟乡最穷的地方,除了一户富农以外,“牛毛没有一根,讨饭的都不上门”,乡民“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落了三天雨,家里没得吃”。顾小弟(1914~1972),出生于本地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方37岁,曾当过油坊工人,长期务农兼业厨师,动荡的岁月使他见多识广。他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思想境界开阔了。他认识到,乡民有了土地之后,如果不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难以发展生产力,难以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

顾小弟脱颖而出

1951年5月,顾小弟在中共上海市郊工作委员会的引导下,组织同村18家农户建成诸翟乡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接连获得了两年丰收,水稻由1950年每亩平均产450斤,1952年増加到650斤。

1952年5月22日,顾小弟出席上海市郊农业丰产评模大会,被评为“丰产模范”及模范互助组长,获得一头耕牛和一架轧稻机的奖励,并应邀参加中共上海市委召开的老农互助合作座谈会。他虽然只上过一年学,稍识文字,但发言头头是道,较有见识,颇得众望,当即得到领导部门的器重。

因为互助组内不能统一经营,不少矛盾无法解决。顾小弟与组内骨干王桂女、张秀勤等,便有了创办合作社的想法。但是,刚酝酿办社,互助组内部就发生了分裂,18户中有5户不愿意参加。张小毛,是村内有名的“老贩子”,商贩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张毛根,原是贫农。由于村内富农怂恿张毛根合伙买牛,给人包打稻水,他跟着富农走了。于是,顾小弟以8户贫农为主,建立了一个14户人家33个劳动力(内有12户过去兼营小商贩)的生产合作社。但个别社员的思想不是很坚定,报名入社时候就声明:“合作社不能限制我出去做一些小生意。”顾小弟只得允许社员在农闲的时间兼营商贩。有些社员担忧“人心隔肚皮”,“合作社办不长”。社里干部为了春耕生产,不得不大早起床,拦在村门口,劝阻那些出去做小商贩的社员,引导社员为社的集体利益和自己的长远利益着想,树立以社为家的思想。

路越走越宽

1952年8月,顾小弟农业生产互助组联合当地其他互助组,建立了“南张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举成为上海市郊区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大家推举顾小弟出任社主任。

在顾小弟的带领下,南张合作社大胆采用优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当年水稻亩产416.5公斤,最高达500余公斤,成为上海市郊农业合作化一面红旗,他被评为上海市农业劳动模范。

1953年,顾小弟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为了解决生产资金和牛力的不足,合作社组织多余劳动力出外做工,把60元工资向农场买了一头小黄牛。同时,从社主任顾小弟开始,社干部王桂女、张秀勤等,都卖掉自己家里的部分口粮和黄豆1000余斤,还有7户社员卖掉1000多斤豆杆,投资到合作社。许多社员过去忙于商贩,缺乏农业生产的经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内又提倡学习先进的耕作技术。这一年夏秋之间,整整48天没有下雨,田地龟裂,稻苗萎黄。虽然社内的牛力和水车都不足,但是由于发挥了集体经营的优越性,统一调配劳动力,用息人不息车的办法,终于战胜了数十年来没有的大旱灾。除了组织社员把精力用到农业劳动以外,他们注意解决多余劳动力的出路,发展多种经营,保证每个社员的收入都能有所增加,超过了过去兼营小商贩的收盖。这个事实,证明只要组织起来,农业生产有着广阔的发展前途,只有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才能使广大的农民逐步地得到富裕幸福的生活。

1953年年底,诸翟乡南张合作社扩大到周围9个村,入社农户由14户发展到202户,并改名“红星农业生产合作联社”,下设7个分社,是当时上海市郊区规模最大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5年诸翟乡红星高级社增添新农具

受到党中央的肯定

1955年年底,毛泽东主席亲自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由中共中央办公厅编印出版。书中收录了调研报告《诸翟乡把大批兼营小商贩的农民吸引到农业合作中来了》一文,详细介绍了诸翟乡在创办农业合作社的事迹,并有如下“编者按”(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

这个乡的情况也证明,发展多种经营,剩余劳动力就有出路了,现在的小社和初级社,对于充分地利用劳动力和诸种生产资料,还是一种束缚。到了办大社和高级社的时候,就可以冲破这种束缚,而使整个生产力和生产向前发展一大步。那时候,更加需要发展多种经营,发展为城市和为乡村服务的许多大规模的事业。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整个生产力,首先是人力。

1956年,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诸翟集镇上的手工业和私商工商业也迅速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实行“公私合营”。至此,这一地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1958年7月,江苏省上海县划归上海市,本地为上海县诸翟乡。10月1日,上海县解放人民公社成立。1959年7月,诸翟乡归上海县纪王公社。1961年10月,上海县诸翟公社成立。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封面

作者:张乃清

编辑:方佳璐

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你... 唐代的仕女图常常展现出一些圆润的面庞和丰满的身材,这些形象常常让人联想到“胖”就是唐朝的美学标准。特...
原创 蔡... 《沉默的荣耀》里,中共台工委遭破获的剧情让人揪心——特务带着名单挨家搜查,地下党员们接连落入法网。这...
中国古史视角参照下的西方古典史... 在世界文化史上,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较早独立形成了具备完整著述体例、明确纪年体系与鲜明史料批判意识的史...
原创 关... 提到唐朝,我们总是充满自豪感。作为一个强大的王朝,唐朝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除了大家熟知...
原创 诸... 赵云,这位历史人物因其独特的特点,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正因为如此,关于他的一些争议性话题也时常成为...
原创 东... 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幼名彭祖,又字皓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孙子,吴文帝孙和的儿子。孙皓...
原创 他... 荆州丢了,刘备那边天就塌了一半,外面看着还行,里子全空了,蜀汉这口气就泄了,真的是那个坎没过去,后面...
原创 大... 傅友德是明朝初期的著名将领,他的传奇一生充满了荣耀与悲剧。出生于元朝末年,当时政权动荡不安,农民起义...
原创 三... 在三国时期,许多英雄人物涌现,各自为国家效力,忠诚无双。将领们不仅忠于自己的兄弟,也忠于他们的信念和...
原创 他... 曹奂的命运可谓是悲催又特别。从皇帝的角度来看,他无疑是最不幸的,因为他继位后从未真正掌握过权力。可以...
原创 为... 三国时期,风云激荡,英雄豪杰层出不穷,他们为那个时代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而在这其中,蜀国的赵云,以文武...
原创 为... 清朝能够让大臣们“服服帖帖”,而明朝则不行,这并不是因为明朝皇帝缺乏治理才能,而是因为两个朝代的大臣...
原创 中... 2025年10月16日,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却暗藏玄机,一块战国时期的虎形牌饰,悄无声息地从美国的收...
原创 朱... 最近翻阅了些关于明朝历史的书籍,整理了一些有趣的故事,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第三篇。传言中,朱元璋常常对...
原创 清... 龙华,作为满族妇女独特的配饰,通常是用纯白色绸缎编织而成,质地精致且独具匠心。根据清代学者叶梦珠在《...
原创 日... 提到日本武士,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武士刀。确实,在现代人眼中,武士和武士刀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已经成...
原创 周... 在春秋战国时期,许多人认为秦国是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统一六国后,几乎成为了无可匹敌的霸主。而楚国作...
原创 刘... 历史上有许多开国皇帝,而其中有两位出身草根的皇帝尤为著名,那就是明朝的朱元璋和汉朝的刘邦。我们常常佩...
原创 原...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相互对峙,魏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因此经常看到吴国和蜀国联手抵抗魏国。尽管两国...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被描绘成几乎无敌的战神,他曾击败了许多有名的敌将,包括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览、零...